張天明規劃了這一切的宏偉藍圖後,將所有細節的事情全部轉交給了趙士禎。趙雨蝶雖然也很想能夠幫到張天明,但是畢竟生為女子,這些需要對外交涉的事情,做起來難免不方便。
張天明知道今日,才發現自己居然能夠用得上的人並不多。如今就算一個趙士禎還算的上是絕頂的人才,很多事情自己可是分身乏術。張天明覺得自己有必要培養一批幫手。
裕王交待的事情除了造火器,其它的一件就是組建裕王親軍。一個五千人的軍隊要組建起來,然後還要形成一定的戰鬥力,沒有長期的訓練和培養是不可能實現。
張天明自己還是有自知之明的,顯然自己對於領軍是一竅不通的。雖然並未有經驗,但是張天明還是要硬著頭皮去招募軍隊,雖然張天明也想到讓戚繼光代為訓練裕王的親軍,但是裕王既然強調過這是裕王自己的親軍,那麼顯然不願意讓別人掌控其中。
張天明算是裕王的直屬屬下,隻有張天明自己去管理這支軍隊,裕王才能夠完全稱呼這支軍隊為親軍。
張天明執筆寫下招軍告示,要求很簡單。
三不要:擔任過公職的不要,富家子弟不要,逞強鬥狠的市井之徒不要。
五必須:必須要體格強壯,必須要沒有犯過事,必須不能衝動,必須脾氣平和,必須不怕死。
張天明短短的告示雖然字不多,但是要求確實已經極端苛刻。張天明知道要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必須要紀律嚴明,說進就進,說退就退。任何極端分子,就算本事能比天大,也絕對不能算是一個好兵。張天明要組建的是一支鐵桶一般的長勝軍隊,而且他要創造戰爭最低傷亡。他不希望看到自己辛苦訓練出來的兵,去和別人白刃戰,去和別人拚性命。張天明要的就是團隊作戰的苗子,而不是莽夫。
張天明的告示一發,立刻在台州,乃至台州相鄰的大片區域引起參軍的風潮。張天明招兵雖然苛刻,但是軍餉確實史無前例的高,一年是三十兩。這在大明可是絕無僅有的事情,一個大明的公差一年的收入也才二十兩,這份軍餉可以說是讓普通老百姓一飛衝天了。
張天明隻要端坐報名處,每天都是接待不完的報名者。張天明索性把關淩拉到報名處蹲點選兵。關淩倒是選得一絲不苟,張天明深知要是讓台州其它人選兵,說不得會徇私。張天明不想讓一個不和諧的分子進入這支自己組建起來的親軍。
張天明除了想到要招兵,第一點就是想到自己需要軍官。顯然軍官不能在其它部隊調派,必需自己選拔和招募。
張天明列舉了自己的軍官招募要求。
第一、要熟知兵法。第二、要擅長很多作戰陣法。第三、要品性正直。
張天明的軍官要求沒有半點與武藝有關,張天明不需要武夫,他需要的是團隊指揮者。當然符合這些條件,然後又有一身武藝,肯定是最佳。不過這種人肯定是已經有了功名了。
前來參加軍官選拔的大多都是落第秀才文人。戚繼光看過張天明的軍官選拔不由得都是疑惑之色。顯然戚繼光對於張天明選拔的軍官並不認同。
張天明卻堅持自己的理論,戰爭絕對不是靠一個將軍的勇猛就可以決定的。如今大明最厲害的將軍並不是戚繼光。雖然大明有“南有戚繼光,北有李成梁”的說法,但是張天明知道曆史上領軍如神的人卻並不是二人,而是譚綸。譚綸身為一介書生,卻沒有任何人敢忽視,戚繼光後續的很多兵法都是由此人指點,譚綸後來在曆史上更是兵拜兵部尚書,成為兵家至尊。
譚綸的弟子後來在他死後幾十年一直都深遠的影響著大明的軍政。張天明雖然現在不知道譚綸到底在哪裏做小官,但是張天明對於文人領軍卻很是推崇,尤其是熟知兵法,知進退得失和熟練陣法的人,絕對比一個武功高的猛將要有價值得多。
大批好習兵法的落魄書生,聽到張天明招募軍官的消息紛至遝來。這是他們唯一出頭的機會,大明純學八股的文人才可做官,武藝超群的人才可領軍。大明幾百年也就出現譚綸這一個奇才而已,大多的陣法和兵法學者都隻能埋沒自己的才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徐渭,徐渭有經天緯地之才,胡宗憲之所以穩坐總兵一職,而且胡宗憲數次大破倭寇,且招降汪直,這些其實都是徐渭在出謀劃策。已徐渭之才,卻無論如何也考不到功名,因為他學的大多都不是正經的八股,要不是胡宗憲發現他的才能,他險些就被埋沒在了曆史長河,無人知曉。曆史上胡宗憲被人彈劾罷官後,徐渭也是沒什麼好下場的。如今張天明來到了大明,不知道曆史是否應該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