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門客沒有想到,其實他的這句話是歪打正著地一下子觸及到了“道”的真諦。道的確是不可說的,說出來就不是道了。
這裏,老子為我們講述了“道”和“名”的概念,以及“無”和“有”的真意。記得朱子曾經說過:“道就像路一樣,是人們所共同擁有的。”所有的天地人物都在遵循的規範,就是這裏提到的“道”。
《老子》一書之所以又名《道德經》,究其原因,第一,它要闡明的觀點就是什麼是“道”;第二,它要闡明的觀點就是什麼是“德”。搞清楚這兩點,並掌握其概念的要領,才能逐步走進其所營造的特殊境界。
古時候的人決不懂得什麼是“上網”,也不知道什麼是“電腦”和“手機”。“文革”時期的語言,現在的年輕人便不大明白;而黑道上的“切口”,局外人也聽不懂。老子說,你要想了解現實中事物的變化,研究概念就可以了,你要是還想研究概念產生之前的那個無名宇宙的奧妙,那你就得用另一套語言係統才行。至於這另一套語言係統是什麼,還真不好說。
其實,研究宇宙奧妙的語言不隻一套,有科學家用的,他們所闡述觀點的語言多是術語,對於一般人來說是聽不太懂的;有佛家用的禪語,這種語言如果沒有一定的悟性,也很難明白。而老子告訴我們時,所用的又是另外一種語言,它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是如果不是有道之士,也無法明白它的深遠含義。這種語言就是“悟語”。不僅要參悟語言,就連心靈都得進行悟透,忘卻欲望、忘卻寵辱。所以說“常無欲以觀其妙”,是無心得之。
道,既然是《道德經》所要講述的核心問題之一,那麼,就讓我們一同來探討一下“道”含義吧!在天地還未生成之前,這個“道”就存在於浩瀚的宇宙之中了。所有天體的運動與變化,其中都有“道”的跡象可尋。在這裏,“道”所呈現的這一規律,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說的“宇宙觀”,或者稱為自然規律。當天地形成之後,“道”這種規律,就自然而然地存於世間萬物的生長、活動、變化,以至滅亡之中了。
道,在天地未分之前就一直存在著;在天地形成之後仍然存在,並且為我們的意識所感覺得到。雖然我們無法看見和聽見它,但是我們卻相信它的存在,並且依舊按照它所設定的軌跡行走著。既然如此,我們就必須了解這種客觀規律,讓它成為我們的工具,更好地為我們服務。
自從有概念開始,這個世界就分成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現實的實有的世界,另一部分就是虛無的宇宙。一個可以用肉眼看見,另一個隻有用心靈才能感受得到,而且還不是一般人的心靈。人類自從成為萬物之靈後,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語言,並且依靠它們進行著生產活動,也依靠它們不斷地發展壯大自己,從而成為地球的主人。然而,我們人類的語言和思想活動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想認識和掌握這百億年前就已存在的“道”,還是相當困難的。但是,我們人類是一個充滿信心的物種,讓我們在不斷的探索中,去尋找和認識這種古老的終極規律。正是在這種永不停歇的探索和發現中,我們了解到人生和宇宙大道之間的距離,並且找到了一個新的角度,來讓我們去思考宇宙大道和人類自身的真意。而提出這一思考方式的就是老子。
他在《道德經》中講述了“道”是宇宙間所存在的一種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大規律,而這種規律似乎存在於我們的意識形態之中,但卻無法被我們掌控。因此,在我們了解和認識它的過程中,就需要一個詞冠於這個規律之上。然而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這種大規律,也不可能有一個長久的、恰當的名字予以冠之。這就是世上沒有絕對不變的真理,宇宙大道同樣是在不停變化的,所以它的奧妙仍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但是,我們人類要想認識大道的真解,仍需要一個概念性的詞語來體現和解釋。這就是“無”和“有”所能承載的狀態。俗話說:“無中生有”,在這裏所講的“無”就是沒有的概念,表示一種虛空的境界,一種無法描繪的廣闊,也就是大道的存在方式。而“有”的含義是從“無”中衍生出來的,它所代表的是一種孕育萬物生機的能力和狀態。當我們要認清宇宙和自然的這種大規律的時候,“無”和“有”是我們必須把握的兩個概念,隻有從這兩方麵去探討,才有可能幫助我們了解大道的實質!才有可能打開眾妙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