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①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②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③,高下相傾④,
音聲相和,⑤前後相隨,恒也。⑥
是以聖人⑦處⑧無為⑨之事,行不言之教;⑩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釋
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已”有的版本作“矣”。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就有醜了。惡,指醜。這是老子思想中的辯證觀念,正因為有“美”的觀念產生,就說明同時有“醜”的觀念產生,否則就無所謂美了,這是事物存在的相反相因、對立統一的關係。
②有無相生:此“有”“無”與第一中的“有”“無”內涵不同,這裏指的是自然界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有的版本“有”字前麵有“故”字。
③形:帛書本作“刑”,為“形”的假借字,體現、顯現的意思。
④傾:通行的本子都作“傾”,甲乙帛書本均作“盈”。“高下相傾”指高、低互相對立而存在。
⑤音聲相和:樂器的音響和人的聲音相應和。老子在這裏說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反的關係中體現相成的作用,它們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賴和補充。
⑥恒也:王弼本無此二字,此據帛書本補上。
⑦聖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但與儒家的“聖人”含義不同。道家的“聖人”不是道德修養的典範,更不是克製自己欲望(自然的人性)、一切遵循禮法的人;恰恰相反,道家所謂的“聖人”,是蔑視一切政教禮法,拋棄一切束縛心靈的教條、規則,以“虛靜”“不爭”為理想生活,追求心靈的自由,也就是心靈與自然合一的人,可見道家的理想與儒家的理想在主要方麵是根本相反的。因此《老子》一書中的“聖人”概念,譯者一律以“有‘道’的人”“得‘道’的人”或“有‘道’的聖人”翻譯。
⑧處:帛書本作“居”,處世行事的意思。
⑨無為:這是老子所使用的特定概念。老子的“無為”,並非什麼事也不做,而是不做那些違背本性、背離自然意誌、束縛心靈、異化人性的事,譬如儒家所追求的禮製,又譬如世人所熱衷的功名利祿,在老子看來都是違反自然人性的東西,都是使人異化的東西,老子的“無為”,實際上就是不妄為,而順任自然而為的意思。“無為”不但是老子和道家所提倡的生活態度,也是老子的一個哲學觀,被他運用於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如政治上的無為而治等。
⑩行不言之教:不言,就是不發號施令、不濫用政令的意思。行不言之教,即實行“不言”的教導,即要求統治者不要硬去發布許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教令,強製實現自己的主觀意誌。“行不言之教”與“處無為之事”是同一種意思,都是希望統治者能“無為而治”、遵循自然的法則。
萬物作而弗始:王弼本作“萬物作焉而不辭”。此據帛書本(“萬物作而弗始也”)和張鬆如《老子校讀》改。始、辭,都讀作“司”,主宰的意思。萬物作而弗始,(聖人)任憑萬物生長發展而不強為主宰。
生而弗有,為而弗恃:此兩句中的“弗”王弼本作“不”,今從帛書本。有,占有,據為己有;恃,自恃(有能耐)。生而弗有,指“聖人”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為而弗恃,指“聖人”推動了萬物發展而不自恃有能耐,
居:居功、自我誇耀。
是以不去:以,因為;是,指示代詞,這。是以,即以是的倒裝,因此之意。不去,指“聖人”的功績不會消失。
意譯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就有醜的觀念同時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同時產生了。有和無相互對立而產生,難和易相互對立而完成,長和短相互對立而形成,高和低相互對立而包含,音和聲相互對立而合諧,前和後相互對立而隨順,這是永遠不變的(對立統一體)。因此,聖人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世事,實行“不言”的教導,(任憑)萬物自然地生長變化而不去強為主宰,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培育萬物而不自恃自己的能力,功成業就而不自我誇耀。正由於不自我誇耀,所以他的功績不會泯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