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第二功成弗居(2 / 2)

智慧解析

我們都聽說過“白馬非馬”的典故。為什麼白馬不是馬?因為馬是個大概念,白馬則是個小概念。白馬不是馬,就好比說樹木不是森林,女人不是人,楊貴妃不是女人一樣。白馬非馬的命題被公孫龍發揚光大。公孫龍說:“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形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又說:“白馬者,馬與白也,白與馬也。”如果你說白馬是馬,那白呢?哪裏去了?白馬是白和馬組成的整體、活體,而不是抽象的馬。

按照老子的觀點,這些都是人們自擾的問題。白馬不是馬是什麼?不僅白馬是馬,黑馬是馬,就連那不是馬的東西也可以是馬,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是從一個地方來的,都是由一樣的物質——非常小的微型顆粒變化來的,都是由肉眼看不到的最基本的分子啊、中子啊、原子啊、中微子啊等玄而又玄的東西組成的,而這一切都是從大道中孕生出來的。天地與我為一,萬物都是一理。莊子有一天變成了蝴蝶,不是做夢,而是真的變成了蝴蝶。人和蝴蝶在本質上有差別嗎?所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莊子才說出了“天地一指,萬物一馬”的話。

當我們了解了天地萬物的生成都是從大道中得來的,我們也就明白了世間的一切都是變化的;當我們叩開了眾妙之門的時候,我們更清楚地意識到,萬物是相互依賴、相互轉變的。而我們從認識世界所使用的概念中,知道了更多有助於我們了解大道的範疇。

這些範疇不僅可以讓我們去更好地探索宇宙大道的變化規律,同時也在我們的意識形態中幫我們營建了生存標準,確定我們的生活範圍。比如,我們用東、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前、後的概念來辨別方位;用酸、鹹、苦、辣、甜的概念來標誌味道等等。這些概念是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是可以用一個固定的“名”來標注的。而有一些絕對的概念是我們無法用器官來感覺、認識和判斷的。對於這些無法感知但確實存在的概念,我們隻有以人類特有的意識去理解和判別了。

老子說,既然世上的事物是這樣相對的,人們還幹嗎自尋煩惱呢?你什麼都不要做,什麼也不要說,你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不管你有多麼強的脾氣,你隻能順著事物的規律走。你看世上的萬物,是誰教化它們那樣了?它們是自然而然的,不因為自己的存在而顯示什麼,當然更不居功自傲。事物和人一樣,隻要驕傲,就會滅亡。事物不懂得驕傲,所以,它們才能永存。而我們人類不行,我們總想對這個世界說三道四,總想按照我們的意誌改造這個世界。改造得了嗎?我們曾經開山造田,也曾毀林造田,搞過“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試驗,大自然已經狠狠地,或者正在狠狠地,或者將要狠狠地報複我們。不遵循天道而行,我們就是在用自己磨快了的刀子自殺!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有許多概念是處於相對的範疇的。我們在了解了美麗的同時,自然就知道了醜陋為何物;當我們知道了生的含義時,我們同時又了解了死的概念;當我們明了善良的本質時,就清楚地知道了為惡的結果……推而廣之,當我們了解了什麼是失敗、苦難、妻離子散時,才會明白什麼是勝利、幸福、天倫之樂。

其實,當我們擁有知識頭腦,產生了各種概念時,就是遵循大道的結果,延續著宇宙大規律的演變,它們天生就是相互對立、矛盾的。然而,我們在這種對立之中隻願意看對自己有利的一方麵,不願接受不利的另一方麵,就像所有人都願意聽到他人對自己的表揚,而不願意聽到對自己的批評一樣。這並不是我們的錯誤,因為萬事萬物都是相對而存在的,隻是由於我們的語言和認識的局限性,使我們無法深刻地理解這種規律的真實性,無法真正表現出大道的真理。隻能以虛假的、不準確的、不完全的概念去解釋大道的概念,而無法真正領會大道那自由自在的境界。

大道無言,大道無際,它孕育了天地萬物,並使天地萬物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力量,然而卻無法相應和準確地將它描繪出來。因此說,大道是絕對的,是沒有對立的,我們也隻有去掉了這種相互對立的概念,不用一種實際的“名”來確立,也就是沒有了所謂的範疇,去掉了那種不該有的局限性,這時我們便與大道相融了;也就了解了大道的真意;也就沒有了煩惱和憂愁,變得自由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