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尚賢,①使民不爭②;
不貴難得之貨,③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④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⑤
實其腹,弱其誌,⑥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⑦則無不治。
注釋
①不尚賢:尚,崇尚、看重,賢,有才能的人。“尚賢”帛書本作“上賢”。崇尚賢才、舉賢用能,本是先秦諸子共同的主張,也是戰國時期一種強盛的用人風氣,老子雖無否定賢才的意思,但卻一反當時的風尚,主張“不尚賢”,這是因為他認為尚賢容易造成人們追求名利。使用有才幹的人固然是好事,但“尚賢”之風使這些賢才得到特殊的權勢地位,就挑動起人們追逐的欲望,從而擾亂了人們的自然本性。
②不爭:不爭奪功名利祿、權勢地位。老子認為尚賢是鼓勵人們拋棄本心、追求功利的因素,因此不尚賢,不專門給予有才能的人特殊好處,人們便不會萌發爭求功名利祿的心思。
③不貴難得之貨:不以難得之貨為貴,即不珍視稀罕的器物。
④不見可欲:見,同“現”,顯示、顯耀的意思;可欲,指能誘發人貪欲的東西。不見可欲,即不顯耀那些能夠誘發人貪欲的東西。老子認為人性本來是純樸自然的,是人類社會日盛一日發展起來的各種“可欲”的事情把人心擾亂了,使人們滋生了爭搶名利、盜取財物、心旌惑亂的心理。
⑤虛其心:簡化人民的頭腦。
⑥弱其誌:削弱他們的意誌。(又說:減少欲望)
⑦為無為:前一個為字,做、實行之意。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世事,亦即以符合自然的態度去治理人民。
意譯
不推崇有才幹的人,使人民不爭功名利祿;不看重稀有商品,使人民不去偷盜;不顯耀那些能誘發人貪欲的東西,使人民的心性不被攪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要簡化人民的頭腦,填飽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意誌,增強人民的體魄,永遠使人民沒有知識、沒有欲望。(這樣,)使一些自作聰明的人不敢妄為,以“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事,就沒有辦不好的事情。
智慧解析
社會上充斥著“高薪誠聘”有才能的人招聘啟事,這是崇尚社會賢能的結果。用我們現在的觀點看,崇賢尚能並沒有什麼錯,不僅沒錯,而且好像還做得很不夠。老子卻不提倡崇尚賢能,但老子本人卻絕對是天下第一等的賢能,就連孔子都要向他請教。據說孔子見了老子之後,好幾天不說話。他的弟子問:“老師,您在老子那兒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們感覺著老師從他那兒回來好像有點不對勁兒啊。”孔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獸可以用陷坑捉住它,會遊的魚可以用網逮住它,會飛的鳥可以用罾捕獲它。可是對於龍,我就沒辦法了,因為龍這東西,聚則成形,散則成彩,既可潛身海底,又可乘風禦天。我今天見了老子,就好像見到了龍!”
在老子看來,如果不崇尚賢能,那人們就不會爭功奪名。人們要是爭奪功名,心裏就亂了。心裏一亂,就活不好了。對於人來說,什麼才是幸福?心靈安寧是最好的。知識多、有能力、品德高尚的人是很好,人們都會尊重他們。可是千萬不要給他們很特殊的待遇,否則他們就會驕傲了。這不僅毀了他本人,而且更多的是毀了別人。人是欲望之物,不患寡而患不均,而這種不勻就會導致人們心靈不寧靜,就會使人們產生很多的欲望,也就難免犯各種各樣的錯誤。錯誤致使社會不安定,人們就更不安寧了。讓人的心靈不寧靜的東西還有許多。亡命徒為什麼搶銀行,因為錢能買到他的欲望;搶匪為什麼要搶少女脖子上的金項鏈,因為金子值錢。如果你用金子壘廁所,小偷還會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