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3章 恰當說話的要領(2 / 2)

5.善於說話的人,首先是善於聽話的人。和別人交談,最重要的是先聽清楚別人所說的話,然後再表達自己的意思。由於人們說話的方式多種多樣,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說話的人把自己的思想明確地表現出來了,在另一些情況下,也可能說話的人沒有把自己的思想明確地表現出來,而是把含義包括在所說的話裏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話裏有話。所以,聽話就要動腦筋,弄清楚每句話裏所包含的全部內容。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對周恩來敬佩有加,他曾經說過:“周恩來總是很認真地聽取對方的談話內容。”中美建交就是這兩位領導人談判的結果。

6.說話要機智、幽默、風趣。所以,說話也是個學習的過程,是積累的過程,是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的過程,還是不斷創新的過程。不斷學習,說話才有新的內容、新的詞彙,不斷總結提高,說話才能有水平。盡管是老生常談,不同的人會談出不同的味道來。能把話說得機智、幽默、風趣、生動,既說明談話人的聰慧、有知識,也說明說話人的綜合素質很高、口才不凡。

7.說話要謹慎。言為心聲。所說的話如能較好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就可以了,不必添枝加葉。言多必有失,這是很多人的經驗總結。俄羅斯的一句諺語是:“說出口的話是銀的,沒有說出口的話是金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一句話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言不慎,就有招致災難的危險。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出的話,如潑出的水,再也無法收回,所以,必須謹慎從事。特別是在興奮和發怒時,說話更要十分注意、克製自己的情緒,因為這時容易說些氣話、大話、過火的話、不切合實際的話。

說話和辦事一樣,都要講信用。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說起話來誇誇其談、大吹大擂、口若懸河,而行動起來卻是另一個樣子,這是很不可取的,俗話叫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聲音像獅子,行動像兔子,古人把這種情況稱作一種嚴重的疾病,連“天醫”也無法治療。

8.說話要留有餘地。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不要把話說絕,就是留有餘地的意思。在農村還會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某某人說話能碰倒牆,意思是說話不留餘地。我們中國人特別愛麵子,所以,說話不僅要留有餘地,而且還要留有麵子,要根據一定的環境、一定的對象說話,點到為止。《禮記》中有這樣幾句話:“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所以,說話時必須時刻保持自尊、自愛。

9.說話不要帶口頭語,像阿呀、吹、這個、那個之類,如果有的話,就要有意識地改掉。一位中學教師,講課時用的“氨很多,有的學生給他作了一個統計,一課45分鍾,說了28個“氨字。這位教師知道後就有意識地進行糾正,過了兩個星期就改正過來了。

10.不要輕易打斷別人的談話,也不要隨便插話,說話運用手勢等姿勢時也要慎重,不要手舞足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