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傷弓雁落羽 3.毀家紓難(1 / 3)

上卷傷弓雁落羽 3.毀家紓難

乾隆十七年。

山西晉南,關中西安、鹹陽、渭南、鳳翔、隴州等地,陝南興安、商州等地,四十多個府州縣廳大旱成災。加上蝗蟲為害,所過寸草不留,糧食顆粒絕收。

饑民啃光草根樹皮,又去山上挖青土,和著麥粉填肚子,就是所謂的吃觀音粉了。那東西吃進去容易,排出來可就難了,不知活活悶死多少人。

好多饑民賣兒賣女,甚至易子而食。

赤地千裏,餓殍載道。

山西河曲,燕家大院。

院門前,兩個石獅兩側,各支有四口大鍋,煮著半稀的米粥。火燒得正旺,鍋內開花般翻滾,熱氣升騰,米香飄出老遠。十幾個燕家男仆圍著大鍋團團轉,不知是忙的,還是火烤的,臉都紅撲撲的。另有幾個男仆不歇腳地進出大院,出來時捧著成盆的大餅,進去時就是空盆了。

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的災民不斷湧來,或舉著破盆,或抱著爛罐,在燕家大院門前排出老遠,一眼望不到頭。

燕老太爺捋著長須,站到門柱邊,眼神中充滿悲憫。這老爺子已經年過七旬,太孫子都有的人了,身子板還是那麼硬朗。

有那曉事兒的災民瞅見他,忙過來磕頭,嘴上千恩萬謝。更多的災民啥也顧不上了,一接過粥餅,趕緊找個牆角蹲下,開始狼吞虎咽,也不管燙不燙嘴。

燕家的粥棚搭有兩個多月了,湧來的災民不見減少,反而逐日增多了。而且,隨著消息的繼續傳開,還會有更多人聞風趕來。與之同步的是,燕家的糧倉已經快見底了,眼瞅著這糧米就接應不上趟了。

燕老太爺這個愁啊!天剛蒙蒙亮,他就又把兒子派出門,去周邊府縣挨個打聽,看哪兒還能有糧米。他再三交代兒子,不管糧價再高,有多少燕家買多少。寧可傾家蕩產,也要把粥棚維持下去。

燕家家底殷厚,要在往年,搭幾個月粥棚,捐幾筆賑災銀子,不過是九牛一毛。可今年的旱災不比尋常,受災地區之廣,受災百姓之多,不亞於康熙元年的那場黃河特大洪水。其實,燕老太爺早就有數,今年的賑災就是個無底洞。本來就連年幹旱,糧食短缺,又屋漏偏逢連夜雨,攤上這場特大旱災,那糧食還有個不金貴。加上居然有人閩糧待價,把糧價一抬再抬。已經是天價了,可還是買不到。話又說回來,就算能買來又如何呢?對潮水般湧來的災民來說,也不過是杯水車薪。最可氣的是山西巡撫阿思哈,都已經人吃人了,還是不肯動用庫帑,而是請令富紳捐銀備賑。用現在的話來說,那昏官其實就是不作為了。如此一來,就苦了像燕家這樣有仁善之名的富紳大戶。還沒說搭棚子呢,就有好多災民浦坐門口了,還能忍心置之不理嗎?

燕老太爺準備豁出去了。就在搭棚子的同時,他把馬管家派往包克圖,信囑孫子燕子軒暫放下買賣,抓緊冋籠資金,以備賑災之用。老爺子肯為賑災不惜一切,既為救濟災民,也為上報皇恩。燕家三代受過皇恩,康熙爺、雍正爺、乾隆爺召見過燕家三代人,禦請便宴、賜黃馬褂,給予極大的榮耀。蒙乾隆爺召見的正是這位燕老太爺。要不是有“學而優則賈”的家訓,燕家早就有做官的人了。如今,百姓受災、國家有難,燕家以忠孝仁善治家,自然要為朝廷分憂了。

如果不是山西巡撫阿思哈不作為,燕老太爺早就捐出大筆銀子了。今天一早,他派兒子出去,一來是買糧,二來是探聽官府的動靜。如果阿思哈還是這麼消極,朝廷還是沒有什麼動作,他寧可自己賑災,也絕不捐出一毫銀子。

燕老太爺等啊等。從早到晚,坐臥不安,茶飯不思。等得心急了,就到大門U站站。可一見那許多災民,心頭又倍感沉重,隻好怏怏地返回去。一進一出,也不知多少趟。直到日落西山,災民散去,才好不容易把兒子等來。

燕老爺子帶回來的第一個消息就讓燕老太爺振奮不已。

“爹,好讓您老高興。欽差大臣昨日已到山西,接管省務,並奉旨將阿思哈撤職。乾隆爺的禦旨中把阿思哈批得狗血淋頭:‘此奏殊為皁鄙錯謬之至,朕實駭聞……國家賑濟蠲緩……悉動帑庫正項,從無顧惜……撫恤災黎,何忍出此!’當場摘了他的花翎頂戴,駭得阿思哈好半天都爬不起來。”v  “痛快!真是痛快!皇上聖明啊!非常之時,就要用雷霆之法。據我看來,那阿思哈不過是一時昏庸,罪不至此。皇上是拿他殺雞儆猴了!這麼大個巡撫,封疆大吏,說撤職就撤職了,看誰還敢懈怠賑災大事!”

“是,兒也是這麼想的!兒還打聽到,乾隆爺已經下旨,從各省調運糧食。沒招災的各省全忙活開了,都在緊鑼密鼓地籌辦糧食呢。欽差大臣也奉旨開了庫帑,正清點庫銀,準備買糧賑災呢!”

“唉,好是好,可這糧食不好籌啊!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錢買不到糧食,那賑災也是一句空話!再說,今年的大旱非比尋常,饑民比蝗蟲還多,帑庫那點銀子還不夠塞牙縫呢!就我看啊,到最後,還是要靠咱這樣的人家出力!”

“是,爹,那是必然的!康熙爺北征噶爾丹的時候,卩A燕家不也拿了十五萬兩白銀嗎!銀子是現成的,咱等朝廷發話就是了!對了,爹,咱的糧食有著落了!”

“哦,是嗎?多不多?”燕老太爺的眼睛頓時一亮。

“多,不過這價可高得離譜!爹,那人是主動和我搭線的,我心頭就犯疑了,這災荒年誰還能有那麼多糧食,就派人一直跟著他,您猜他最後進了哪家大院?”

“還能有誰家,常家唄!常家搶糧、網糧小'是一天兩天了,這是見來了欽差大臣,奉旨動真格的了,怕落個罪名,才急著出手呢!都這節骨眼了,要不是用來賑災,誰敢囤那麼多糧食,那不是和朝廷過不去嗎!常家精明著呢,最懂得看火候了!要說這常家祖上也是厚道人家,怎麼到這些子孫後代越來越為富不仁了呢!”

“爹,那您說,咱還要不要這些糧食?”

“要!要!賑災要緊!他常家可以不仁,咱燕家不能不義!再說啦,flf!家的幾個庫倉可都見底了,再買不來糧食,別說那些災民,就咱燕家上下也都得餓肚子!”

“爹,兒明日就辦!兒還要鬥膽說句話。咱燕家能有今天,著實是不容易。既然朝廷已經傾國力賑災了,響燕家是不是稍存餘地,就不要動商號那邊的銀子了!”

“兒啊,咱燕家名揚大江南北,是因為財富嗎?不是,是為‘忠孝仁善’這四個字。忠孝仁善才是我燕家的生存之道、立世之本。沒有這四個字,我們燕家就沒今天的財富。越是這樣的關頭,我們燕家越要拿出這四個字。我們燕家不像常家,是靠和滿人做軍馬兵鐵生意發家的。說到皇恩,那也是康熙爺在位時才有的。這康熙爺、乾隆爺都是好皇帝,咱燕家雖小'人朝為官,但也不能辜負皇恩。咱對皇上的忠孝,其實就是對百姓的仁善。兒啊,你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是,兒明白!”

“兒啊,咱燕家的名氣太大了。從天子腳下的紫禁城,一直到北塞恰克圖,一路盛傳咱燕家富可敵國。其實哪兒到哪兒啊!這不是好事啊!俗話說,樹大招風,富貴也招忌呀!你想過沒有,今年這場大饑荒,咱燕家要斷了這粥棚,會有什麼狀況發生?萬一饑民起亂,哄吃大戶,首當其衝的就是咱燕家。這就是聲名所累啊!這倒是其次,爹更多想的是,咱燕家奢華的日子過得太久了。富貴消磨人的誌氣啊!子軒是個好孩子,他後頭的燕家子孫可就不好說了,難免就不出個敗家子,斷送了燕家兒百年的基業。爹是想給後代子孫樹個壯舉,讓他們牢牢記住,咱燕家要秉承的不是財富,而是忠孝仁善這四個字。隻要把這四個字世世代代傳承下去,那咱燕家不論在何時何地、何朝何代,都一樣能站穩腳跟,永遠是一棵不倒的常青樹!兒啊,爹這一番良苦用心,你明白了嗎?”

“兒明白了,兒慚愧,一切任爹做主!”

“唉,也不知咱家馬三兒到沒到包克圖呢!大荒之年必有大亂,這一路不見得太平啊!”

“爹,您老盡管把心放肚子裏!馬管家那是多機靈的人,且能說會道、八麵玲瓏,絕不能有事兒,也不能耽誤事兒!”

“那就好,那就好!”燕老太爺自言自語般念叨著,嘴邊泛起一絲欣慰之色,緩緩地合上了眼睛……

福祥酒樓的雅間裏,燕子軒和十幾個包克圖富商圍坐在一起,喝茶閑聊。聊的都是今年這場大災的事兒。

短短兩個月,包克圖湧進了大批的災民。

奇怪的是,主位卻空著。顯然是請客的人還沒到。這就有些不合常理了。哪有請客的人遲來,讓客人們等著的。

蔣記糧鋪東家搖頭晃腦地說:“災民如潮啊,災民如潮!年年就有好多人走西n來包克圖,可捆到一塊兒也沒今年多呀,還都是餓得直打晃兒的饑民,那眼珠都是綠瑩瑩的,那眼神要吃人啊!”

王記皮匠鋪東家連連嘖嘴:“可憐啊,可憐!我聽那些災民說,能堅持到包克圖的都是身強力壯的,稍差點兒就餓死在路上了。這一路上,隨時隨地都有人餓暈,一頭栽倒在地上,就再也爬不起來了。”

馮記當鋪東家咧著嘴說嗬,這算啥?我還聽說,隻要有人餓暈過去,就有好多饑民像狼一樣湧上去,爭搶著割他身上的肉,煮著吃呢!”

糧鋪蔣東家豎起大拇指說燕大東家,聽說,你們燕家大院的粥棚還搭著呢!如今的糧價高得離譜,連我這糧鋪都要斷糧了,你們燕家能維持到現在,那要搭進去多少銀子!了不起,了不起!”

皮匠鋪王東家又是連連嘖嘴:“仁義啊,仁義,燕家就是仁義啊!兩位老爺子在老家搭義棚,你燕大東家在包克圖搭義棚,那真是三代同心,大仁大義呀!”燕子軒連連擺手:“哪裏,哪裏!承蒙在座各位看得起,推舉子軒出麵張羅!這粥棚可是咱大家夥一起籌辦起來的,子軒哪敢掠人之美呀!”

糧鋪蔣東家說?/‘話是這個話,可一直出大頭的,還不是你燕家商號嗎!”當鋪馮東家撇著嘴說:“我說,各位東家。都這節骨眼兒了,那常家商號怎麼還不見動靜?連我這小當鋪小東家都蠅附驥尾,隨大家忙得提溜轉,那常萬奎怎麼愣不露麵,難不成要做縮頭烏龜?”

皮匠鋪王東家似乎心有顧忌,連連瞅著窗外說:“哼!你馮大東家不是山西人,不知常家人的品性!指望老常家出銀子救災,還不如指望天上掉餡餅!算啦,不說也罷,不說也罷!”

就在這時,門簾一挑,酒樓老板哈著腰,讓進一素袍之人。此人雖然年過五旬,但腰板筆挺,雙目有神,顯得很是精明強幹。

他就是這桌酒席的做東之人——薩拉齊協理通判關俊山。

薩拉齊位於歸綏和包克圖之間。乾隆四年,為有效管理土默特右翼旗境及大量湧入的漢族移民,於薩拉齊設協理通判,隸屬歸綏道管轄。這關俊山就是薩拉齊第一任協理通判。別看他的官不大,管的地方可寬。遠至包(指包克圖)、五(五原)、陝(陝壩),近至土默川,都是他說了算。

見他進來,眾人忙起身,躬身迎接。

那關俊山卻不落座,而是把這幫人逐個硬按回座位上,隨後突然麵朝眾人,畢恭畢敬地鞠了一躬。

慌得眾人忙又起身,紛紛還禮不迭。

關俊山雙手抱拳,朗朗說道:“各位賢達,各位大商,本官代表朝廷謝謝大家了!今年這災非比尋常,皇上甚是憂懷。皇恩浩蕩,傾國力賑災。我們做臣子的自然要為主分憂,更要為民解難!本官之所以姍姍來遲,勞各位久等,是去長街上轉了轉,諸位搭的兩處粥棚也去了。米糧足稠,秩序井然,災民雖多,倒也安分。讓本官甚覺欣慰。諸位賢達能急朝廷之所急,救饑民於燃眉,自發聯手,搭建義棚舍粥,實是仁心壯舉!本官定會如實稟奏,絕不貪沒諸位的功績。望各位賢達再接再厲,繼續輔助本官,辦好賑災大事兒。這頓酒宴是本官的個人心意,再次謝謝大家!”說著又深鞠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