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要了解他人的性格和品質(1 / 1)

怎樣才能準確無誤地掌握他人的心理,並且能夠隨心所欲地駕馭對方?怎樣才能在溝通中處理得恰到好處?溝通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充分了解對方並保持沉著冷靜,不被對方牽著鼻子走,這就是把握他人的核心所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並不能根據某種定理而下結論。

一個“誠實”、“有能力”、“有氣魄”的人,他並不一定是個受眾人歡迎的人,有些人就會說:“那家夥太老實了,隻知道工作,跟他在一起沒意思。”可見,兩個人能否相互喜歡和信任決定於雙方間的關係,最終則要看雙方是否心靈相通、情投意合。所以,人際關係的出發點就是要從了解他人開始。

如果你問別人某人是怎樣一個人,他最多隻能描述一下對方的衣著打扮、個子高矮、身體胖瘦、五官什麼模樣以及走路什麼姿勢等。至於對方的心理特征、性格特點以及其他深層次的東西,便一無所知了。所以,除了了解一個外部特征外,還需要了解對方以下特征,隻有這樣才能稱得上真正了解對方:

1.性格特征:性格是一個人思想和行為的個性特征。

每一個人的性格特征,是因父母遺傳與家庭或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及教育的熏陶而形成的。例如:熱情、開朗、孤僻、內向、懦弱等。所以,從一個人的性格了解人,可以大致推測這個人的愛好,及處理問題的方法和處世態度等。

2.品質特征:品質是一個人的思想認知和行為的本質,它完全是由後天環境的影響和教育所決定的。比如誠實、謙虛、傲慢、蠻橫等。一個品質優良的人無論到了哪裏,都會受到人們的擁戴;一個品質惡劣低下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受到人們的嫌棄和唾棄。因此,必須弄清楚一個人的品質如何,然後再決定是否與其相處。

3.身世:一個人的身世,包括家庭出身、職業、社會關係、社會經曆等。了解這些情況,可以掌握他的經曆和周圍環境。而大多數人都不會認為一個人的身世是重要的,而往往隻注重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因為這些情況,對一個人的影響往往是很重要的。

4.心理活動:心理活動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如果能了解一個人的內心活動,那麼就可了解對方在想什麼。這樣,對他要說或者要做的事情,才能采取正確的應對方法。

5.生活習慣:人的生活習慣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形成的,而是經過長期的時間逐漸養成的。生活習慣無論正確與否,都會構成他的生活。比如,抽煙習慣、喝茶習慣、午睡習慣等。

6.表情和姿態等:表情、姿態是一個人的外在表現,但它們往往可以流露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觀察這些表象,可以了解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比如,微笑可能代表心情高興或對某種事情的滿意程度;談話時總看表,可能表示有別的事情要做,或者對你的談話不感興趣等。

7.行為結果:這是指了解一個人所做的事情。因為觀察一個人對事情處理的結果,它們往往是一個人做事的態度、方法、能力以及性格、心情、品質等的流露。

比如抽煙,有的人把吸剩下的煙頭隨手一扔;有的人卻放在腳下踩熄;有的人則小心地丟在煙灰缸或垃圾桶中。

這些微小的差別,它都反映著一個人的修養、習慣、心情。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可以通過觀察對方的外表、能力、興趣、性格來了解對方的為人,但也有不少人往往會因缺乏理智而走進判斷的誤區:

第一,過於單純地判斷對方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對方的某一方麵就認為了解了其全部(以偏概全);看到對方偶一為之的事情就認定對方經常這樣做(時間延伸的錯誤)等。例如,因為某一件事而認定某人有些“神經質”,那麼對其優點就很可能視而不見。

那麼,有些人就很容易造成對人的偏見,做一些不客觀的評價。

第二,對才華橫溢、性格富有魅力的人評價過高,而對平庸無奇的人評價過低。外表也是一樣,如果一個人看上去一表人材,那麼多數人都會認為他才華出眾,為人正直無私。

除此之外,認為“激進型”的人做事積極,容貌凶狠的人多有犯罪傾向等類似的判斷,也大多缺乏客觀依據或存在邏輯上的跳躍。還有的人自認為看人很準,並固執己見,即使遇到新的情況也很難改變原來的看法。

所以,單靠觀察來了解一個人容易產生成見或偏見,應該以客觀公正的態度,並參考他人的意見,最好的方法是多與對方接觸,隻有這樣才能準確無誤地了解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