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溝通過程中,經常會有與對方意見不一致的時候,這時,你往往會想到去改變他人的意見。而如何改變別人的意見呢?想要說服他人的人,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成功,但是如果不講究手法,不掌握要領,急於求成,往往會事與願違。人們在說服他人時常犯的弊病就是:一是先想好幾個理由,然後才去和對方辯論;二是站在領導者的角度上,以教訓人的口氣,指點他人應該怎樣做;三是不分場合和時間,先批評對方一通,然後強迫對方接受其觀點等。這些做法,其實未必能夠說服對方。因為這樣做,其實質是先把對方推到錯誤的一邊,也就等於告訴對方,我已經對你失去信心了,因此,效果往往十分不理想。

那麼,如何能改變他人的意見而又不傷害他人的感情呢?這裏就有一個技巧問題。心理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許多增強說服力的方法。

1.取得他人的信任

在說服他人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取得對方的信任。

隻有對方信任你,才會正確地、友好地理解你的觀點和理由。社會心理學家們認為,信任是人際溝通的“過濾器”。隻有對方信任你,才會理解你友好的動機,否則,如果對方不信任你,即使你說服他的動機是友好的,也會經過“不信任”的“過濾器”作用而變成其他的東西。因此,說服他人時若能取得他人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2.利用“居家優勢”

一個人在自己或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比在別人的環境中更有說服力,在日常生活中應充分利用居家優勢,如果不能在自己家中或辦公室裏討論事情,也應盡量爭取在中性環境中進行,這樣對方也沒有居家優勢。

3.修飾儀表

我們通常認為,自己受到別人的言談比受到別人外表的影響要大得多,其實並不盡然。我們會不自覺地以衣冠取人。有人通過實驗證明,穿著打扮不同的人,尋求路人的幫助,那些儀表堂堂、有吸引力的人要比那些不修邊幅的人有更多的成功可能。

4.站在他人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談問題

要說服對方,就要考慮到對方的觀點或行為存在的客觀理由,亦即要設身處地地為對方想一想,從而使對方對你產生一種“自己人”的感覺。這樣,對方就會信任你,就會感到你是在為他著想,這樣,說服的效果將會十分明顯。

5.使自己等同於對方

如果你試圖改變某人的個人愛好,你越是使自己等同於他,你就越具有說服力。例如,一個優秀的推銷員總是使自己的聲調、音量、節奏與顧客相稱,甚至身體姿勢、呼吸等也無意識地與顧客一致。這是因為人類具有相信“自己人”的傾向。正如心理學家哈斯所說的:

“一個造酒廠的老板可以告訴你為什麼一種啤酒比另一種好,但你的朋友,不管是知識淵博的,還是學識疏淺的,卻可能對你選擇哪一種啤酒具有更大的影響。”

6.反映對方的感受

平庸的勸說者是開門見山提出要求,結果發生爭執,陷入僵局;而優秀的勸說者則首先建立信任或同情的氣氛。如果主人為某事煩惱,你就說:“我理解你的心情,要是我,我也會這樣。”這樣就顯示了對別人感情的尊重。

以後談話時,對方也會加以重視。

當然,優秀勸說者也不總是一帆風順的,他也會遭到別人的反對。這時老練的勸說者往往會重新陳述對方的意見,承認它具有優點,然後才指出自己的意見更好,更全麵。研究證明,在下結論前,呈示雙方的觀點,要比隻講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

7.讓別人來替你說話

不要直接闡述,而是引用他人的話,讓別人來替你說話,即使那些人並不在現場。

例如:如果有人問你,這產品質量是否過關,你可以這樣回答:“我的鄰居已經用了三四年,仍然好好的。”

事實上,是你的鄰居為你有效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盡管你的鄰居並不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