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言多必失。”這是指,一個人如果總是滔滔不絕地講話,說的多了,自然地就會暴露出很多問題。“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特別是在人多的場合,如果你一不小心失言,傷害到某個人,那麼你就會招來無端的橫禍。
言之有度:即說話要有分寸感。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話應說到什麼程度,這都是很有講究的。
要注意溝通場合、溝通對象的變化。要注意自己說話的分寸感。總之,恰如其分地傳情達意才能有利於我們的工作。
在事業成功的過程中,一言一行都關係著個人的成就榮辱,因此言行不可不慎。由於“言多必失”的教訓很多,不少人將“三緘其口”作為處世的座右銘。
在我們生活中,那些成功的人,說話就會把握分寸感,無論在什麼場合都是落落大方,說話的時候,說得很充分,不該說的時候,一句話也不說。
有些人口齒伶俐,在交際場合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當然這是令不少人所向往的。但如果在人多的地方,口無遮攔,說錯了話,說漏了嘴,也是很難補救的。因此在人多的場合要盡量少講話,並講究“忌口”。否則,若因言行不慎而讓別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那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嗎?
說話沒大沒小,信口雌黃,這是沒有教養的表現。
與人交談,不注意說話的分寸,就是對人的不尊重。在生活中,大大咧咧、風風火火、不拘小節的人不少,這類人說話往往不注意分寸,有意無意地傷害了他人的自尊,應引起高度重視。
在當今社會中,有些人和別人交談時說到高興之處就忘乎所以、口無遮攔,說話沒有了分寸。要知道,這不但是不禮貌的表現,而且還可能有損你的氣質和專業形象。切記,在交談中,有些敏感的話題是要小心避免的,所以,我們要注意:
1.說話時,必須認清自己的身份。任何人在任何場合說話,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這種身份,就是自己當時的“角色地位”。比如,在自己家庭裏,對子女來說你是父親或母親,對父母來說你又成了兒子或女兒。
如用對小孩子說話的語氣對老人或長輩說話就不合適了,因為這是不禮貌的,是有失分寸的。
2.說話要實事求是,尊重事實。事實是怎麼樣就怎麼樣,應該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實際。有些人喜歡主觀臆測,信口開河,這樣往往會把事情辦糟。當然,客觀地反映實際,也應視場合、對象,注意表達方式。
3.說話時,一定要有善意。說話的目的,就是要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必須把握好說話的分寸。
4.說話要注意方式,多用一些婉言表達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可以用婉言表達,其功效是免除怨怒,促進尊重,使人與人之間充滿友好和諧的氣氛。
並不是所有的話題,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適合拿來公開談論。要塑造成功的人生,就須懂得掌握說話、做事的分寸。說話時的動作、表情、舉手投足都要有分寸,過於張揚會給人輕狂感,過於木訥則顯得呆板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