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的分寸感是一種智慧和能力,需要不斷修煉。《菜根譚》有雲:“得意便思有矜辭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無論得意時還是失意時,都需要不斷地自我反思與修煉。
不管在什麼時候,在任何場合,說話時都要注意說話的分寸。沒有考慮周到的話,最好少說。說話注意分寸,要做到慎言、忌口;同時還要注意說話的場合、地點和說話的對象,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亂說一通;同時還要注意說話的內容和形式,做到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
在慶祝“十月革命”15周年的晚宴上,情緒極好的斯大林當著大家的麵,對他的妻子娜佳喊道:“喂,你也來喝一杯!”
這句話如果是在家裏說,肯定會是一句充滿人情味的話。可是當著前蘇聯黨政高級官員和外國代表的麵,這話就顯得不夠莊重和得體,甚至可以說太隨意了一點。
偏偏娜佳是一位個性極強且年輕氣盛的人,她從來就不認為自己是附屬物。她聽了這句話,感到自己受到了羞辱,一時又無化解的方法和語言,於是就大喊一聲:“我不是你的什麼’喂‘!”接著便站起來,在所有賓客的驚愕中走出了會場。
在第二天早晨,人們發現:時年22歲的娜佳已經躺在血泊中,手裏握著“鬆牌”手槍。
就這樣一句話,斷送了一條正值青春年華的生命,實在令人惋惜。如果斯大林注意場合和分寸,說一句:“娜佳,請你也來喝一杯吧!”不就可以避免這種悲劇了嗎?
注意說話的場合,朋友之間、同事之間,甚至夫妻之間,都不能忽視說話的分寸。
人的嘴巴最大的功能莫過於吃喝與說話。《辭源》
對“口”的注釋謂人借口以發言,故多以為言之代詞。《左傳》則有“白皙須眉甚口”之說。可見,“說話”扣“人口”,於語法,都很傳統而正規。當然,這“人口”已經由“人發言”一意,歧解為“居住在一定地區內或一個單位內的人的總稱”這一通常的定義。其後,“要有分寸”扣以“當量”,這裏可以從兩個角度作釋:
一、直視“分寸”為“一定的長度”,解“要有分寸”
為“應當比量(長度)”;
二、會意“要有”為“應當”,而“分寸”則視之為“適當的限度或程度”,其運用於“說話”,則是通過理智對意識、情緒予以調節、控製,這“分寸”,是用心量出來的,用意表達出來的。
“滴水不漏”可以做到自己不吃虧。如果一個人活著隻想著自己不吃虧而總是讓別人吃虧,那麼他話說得再漂亮又有何用呢?因為隻想著自己而不想著別人的人,本身就是不講分寸。就分寸的本義而言,它就是一種不偏不倚、可進可退的中庸哲學。說話時首先要經過自己的大腦,也正是這種哲學的實際應用。當然,說話關係到為人處事,如果把話說得恰到好處,那麼就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相處得和諧圓融,反之,就會導致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