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自嘲是幽默的一種境界(2 / 2)

當然,自嘲並不是自我貶低,更不是自怨自艾。真正的自嘲者,往往有著強烈的自信心,能夠直麵遇到的艱難險阻,並且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社會。不久前謝世的啟功大師,曾經這樣“檢點”自己:“檢點平生,往日全非,百事無聊。計幼時孤露,中年坎坷,如今漸老,幻想俱拋。半世生涯,教書賣畫,不過閑吹乞食簫。誰似我這有名無實,飯桶膿包。偶然弄些蹊蹺,像博學多聞見解超。笑左翻右檢,東拚西湊,煩煩瑣瑣,絮絮叨叨。那樣文章人人會作,慚愧篇篇稿費高。從此後定收攤歇業,再不胡抄”,字裏行間,充滿的是寵辱不驚的超然和達觀。而一些打著自嘲旗號,實際上為自己歌功頌德的所謂“自嘲詩”,到頭來卻會成為笑料,為世人所不齒。大漢奸汪精衛臨死前所寫自嘲詩雲: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嚐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有人據其原韻,略加改動,就變成一首絕妙的諷刺詩:夢落東溟醜事休,賣國終將積怨尤。莫道世間曆炎涼,惡名遺處正春秋。如果汪精衛地下有知,一定羞愧難當,保不準會真正地自嘲一下。

自嘲應用廣泛而安全,下舉數例:

1.在即興演講中,演講者如能適時、適度地自我解嘲歪曲一下自己,是有高度智慧和教養的表現。演講者可以此獲得幽默,來“潤滑”演講者與聽眾的關係,增加演講的趣味。

1930年2月9日那一天剛好是蔡元培70歲的生日,上海各界人士在國際飯店為他設宴祝壽,他在宴會上風趣答謝說:“諸位來為我祝壽,總不外要我多做幾年事。我活到了70歲,就覺得過去69年都做錯了。要我再活幾年,無非要我再做幾年錯事咯。”賓客一聽,哄堂大笑,整個宴會充滿了歡聲笑語。試想,如果他擺出一副嚴肅相,一本正經地致答謝辭,定然不會出現這樣輕鬆愉悅的氣氛。不過,使用自我解嘲這種“潤滑劑”要注意場景和情勢,在嚴肅的場合或悲痛的氛圍中就不適合使用這種引人發笑的自嘲。

2.坦誠調侃自己,緩解緊張情緒。

在一次大型活動的主持中,主持人楊瀾突然被絆倒在地。她不慌不忙,自嘲道:“我的滾翻動作還不過關,下麵請看著名的舞獅節目。”宛若一個武林高手,不經意問一招“四兩撥千斤”,就將尷尬、難堪輕鬆化解。

3.大膽自諷,維護麵子。

有時人們會陷入尷尬、難堪的境地,大多都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如外貌的缺陷、自身的缺點、言行的失誤等,自信的人能較好地維護自尊,自卑的人往往陷入難堪。對影響自身形象的種種不足之處大膽巧妙地加以自嘲,能出人意料地展示你的自信,在迅速擺脫窘境的同時顯示你瀟灑不羈的交際魅力。如你“海拔不高”,不妨說自己是體積小魅力大,濃縮的都是高科技;如醜陋的你找了一個美麗的她,不妨說“我很醜但我很溫柔”;即便你如劉墉一樣背上扣個小羅鍋,也不妨說你是背彎人不弓。英國作家傑斯塔東是個大胖子,由於“體積”過大,行動往往不太方便。但他也像羅慕洛不以矮為恥,“願生生世世為矮人”一樣,不以胖為恥。有一次他對朋友說:“我是個比別人親切三倍的男人。每當我在公共汽車上讓座時,便足以讓三位女士坐下。”

4.自我嘲弄,增加人情味。

笑自己的長相,或笑自己做得不夠漂亮的事情,會使我們變得較有人性,並給人一種和藹可親的感覺,一次,陳毅到親戚家過中秋節。進門就發現一本好書,便專心讀起來,邊讀邊用毛筆批點,主人幾次催他去吃飯,他不去,主人就把糍粑和糖端來了。他邊讀邊吃,竟把糍粑伸進硯台裏蘸上墨汁直往嘴裏送。親戚們見了,捧腹大笑。他卻說:“吃點墨水沒關係,我正覺得自己肚子裏墨水太少哩!”人們喜愛陳毅,難道和他的這種豁達、幽默的稟性沒有聯係嗎?

總之,在社交場合中,樂於嘲笑別人的人,有時反而會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生在世,總有這樣那樣的缺陷和遺憾,如果這些就成了某些人嘲笑別人的佐料,到最終遭唾棄的還是自己本身。

學會點包容和尊重,或許人與人之間就多了一份祥和。

而那些善於自嘲的人,除了他們洋溢的智慧以外,還有的就是他們對人生的哲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