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是一句至理名言,是沒有錯的,問題是看謀的是什麼。成語“負荊請罪”的故事被傳為千古美談:藺相如身為宰相,位高權重,而不與廉頗計較,處處禮讓,何以如此?為國家社稷計也。“將相和”
則全國團結;國無嫌隙,則敵必不敢乘。藺相如的忍讓,正是為了國家安定之“大謀”。
自古以來,成大業者無不曆經和忍受著難言的痛苦和艱辛。
唐朝的婁師德為人深沉,氣度宏闊,有極強的忍耐力。他的弟弟做州守被罷官免職後非常惱火,婁師德勸他弟弟說:“你要學會忍讓,不要因自己被罷官,就大發雷霆。”他弟弟說:“別人把唾液吐到我臉上,我自己擦幹總算行了吧?”婁師德說:“不可以,你自己把別人吐到你臉上的唾液擦幹了,會更加引起吐他人的氣憤,你要讓它自己幹了。”後來婁師德靠這種忍讓,得到了武則天的欣賞,官居宰相之位。
俗話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凡事隻要忍一忍就能消災解難,退一步就能海闊天空,智者能忍天下難忍之事。隻要你學會忍讓,無論多麼高明的激將法,都會在你麵前失去功效。不過,忍讓並非無原則。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在原則問題上,卻不能妥協退讓,要據理力爭,寸土不讓。但不是大動肝火,大打出手。
要平心靜氣地擺事實,講道理,依理依法,使人心服口服,以致化幹戈為玉帛。
忍讓,是一種寬容精神,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美德。
忍讓可以使人與人之間友好相處,和諧發展。該忍讓時則忍讓,以寬容之心對待他人,顯示了一個人的思想修養和道德情操。
忍讓,是一種虛懷若穀的雍容大度,是一種豐滿圓潤的心理狀態。同時也是一個人智慧的頂峰,是閱盡人間滄桑的一種成熟。有這種心態,能使自己在身陷逆境時,泰然處之;在一帆風順時,對恭維、掌聲、鮮花報以淡淡的微笑。有這種心態,就能淡泊寧靜,不驕不躁,毀譽無礙,淡定從容,能使自己的靈魂散發出幽雅香氣。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期望愛情甜蜜者,難免有失戀的苦惱;一向和諧的家庭,也短不了“馬勺碰鍋沿”的爭吵;被認為可信賴的朋友,偶爾的誤會竟至產生隔膜;為事業而奮鬥拚搏,也許會遭到平庸者的嫉妒……生活中的這些“不如意”,常常檢驗著一個人的修養水平:有的泰然處之,從容對待,以真誠化幹戈為玉帛,不但會把矛盾化解,還會握手言歡。所謂“吃虧是福”,“難得糊塗”,就是要我們有一個寬闊的胸懷,多一份忍讓,使生活多一些明媚,少一些黯淡。
想要做到忍讓,首先,要重視自己品格的培養。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正確地估計自己,辯證的看待別人,謙虛謹慎,與人為善,決不能因為一些瑣事而把別人當成眼中釘,肉中刺,勢不兩立。其次,要學會忍。
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被人誤解的事是經常發生的,甚至有的人做了對你不利的事,這時往往會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一時衝動,互不相讓,與之爭吵,甚至大動幹戈。如果你先忍一忍,待矛盾緩和以後再本著互諒互讓的精神去解決,那麼就會出現令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次,正確看待得失。一個人如果總喜歡占別人的便宜,幹什麼事都要占個上風,表麵看起來他是“賺”了,殊不知,他已經失去了可貴的東西——別人的信任。在一些非原則的問題上忍讓一點,做出讓步,看來是“吃虧”
了,但卻贏得了良好的信譽,創造了良好的心理和社會環境,使自己的事業取得一些成就。
忍讓,是一種清心劑,是一幅健康的心電圖,是美好世界的通行證。讓世界多一份寬容,使幸福和快樂永遠伴隨著你,伴隨著我,伴隨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