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是自己的鏡子。所以說,最聰明的人是樂於和善於向別人學習的人。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我們周圍的人,可以發現,凡是善於向別人學習的人,一般進步比較快,而不注意這一點的人,一般進步較慢,以致很吃虧。
向別人學習,包括從別人的失誤中吸取教訓。人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這裏說的失敗,當然主要是自己的失敗,其實,不應該僅僅是指自己的失敗,還應該包括別人的失敗。如果不善於從別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事事都非要經過自己的失敗才認識,那代價就會是過高過大了,時間和時機的損失也太大了,甚至要成功也來不及了。善於從別人的失敗或失誤中吸取教訓的人,自己未繳學費,又上了學,才是最聰明的人。
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必要的學習是提升自己的一種手段。
小張和小李差不多同時受雇於一家超級市場。開始大家都一樣,從最底層幹起,可不久小張受到經理青睞,一再被提升,從領班直到部門經理。小李卻像被人遺忘了一般,還在底層混。終於有一天小李忍無可忍,向經理提出辭呈,並痛斥經理狗眼看人,辛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倒提拔那些吹牛拍馬的人。
經理耐心地聽著,他了解這個小夥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了點什麼,缺什麼呢?三言兩語說不清楚,說清楚了他也不服,看來……他忽然有了個主意。
“小李,”經理說,“你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麼賣的。”
小李很快從集市上回來說,剛才集市上隻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馬鈴薯賣。
“一車大約有多少袋,多少斤?”經理問。
小李又跑去,回來後說有40袋。
“價格是多少?”小李再次跑到集市上。
經理望著跑得氣喘籲籲的他說:“請休息一會吧,看看小張是怎麼做的。”說完叫來小張對他說:“小張先生,你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麼賣的。”
小張很快從集市上回來了,彙報說到現在為止隻有一個農民在賣馬鈴薯,有40袋,價格適中,質量很好,他帶回幾個讓經理看看。這個農民過一會兒還將弄幾箱西紅柿上市,據他看價格還公道,可以進一些貨。他想:
這種價格的西紅柿經理可能會要,所以他不僅帶回了幾個西紅柿做樣品,而且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他現在正在外麵等回話呢。
經理看看臉紅的小李,誠懇地說:“職位的升遷是要靠能力。不過眼下,你還得學一段時間,看看別人都是怎麼做的。”
這則小故事在告訴大家以能力論職的同時,也明白地告訴我們,要想提高自己的能力,必須學習,向他人學習。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會聽到這樣的話:父親訓斥子女不會辦事時,在企業裏,經理訓斥員工不會辦事時,常說這樣的話:“你沒吃過肥豬肉,你還沒見過豬走路嗎?人家是怎樣辦事的,你就沒看到?你就學不會?”
這樣的話雖然有點難聽,但卻清楚地點明了一個簡明而實用的常理:那就是通過觀察,可以學到很多辦事的能力。
當然,一個人辦事是否周全、細致、圓滑,固然與他天生素質有關係,但這不是絕對的素質問題,有很多東西都是經過後天的學習、培養、鍛煉出來的。
常言道,處處留心皆學問。生活中,工作中,我們身邊能說會道、會辦事的人很多,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應該是我們所注意觀察和學習的。
樂於向別人學習,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國家、一個企業,或者是單個的人,要想戰勝對於,超過對手,就得重視團隊的合作,就得善於向對手學習。
因為當今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是一個相互學習的社會,如果你還像“井底之蛙”一樣固步自封,那麼你就注定隻能被對手甩在後麵,充當時代的棄兒。
三人行,必有吾師焉。這句名言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背。其中包含的道理也都懂,可是到了現實生活中,沒有多少人能做到。
在工作中,我們的上司、同事、下屬、客戶、市場、競爭對手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向他人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的態度,一定要以空杯心理虛心向他人學習,永遠看到別人的亮點。
有一位畫師,畫了兩幅同樣的畫,他先把其中的一幅掛在大街上,告訴過往的人,如果發現這幅畫的敗筆之處,就用紅筆給圈出來,三天後,畫被圈滿了;之後,他又把同樣的另一幅畫掛在大街上,告訴過往的人們,把這幅畫最成功之處圈出來,三天後,畫同樣給圈滿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的思考、審美和學習是多角度的。
同樣的一件事情,有時不在於它本身的優劣如何,而關鍵是我們怎麼看它,而且人們的看法又是可以被引導的,用欣賞的眼光看事情,事情會是美好的,用批評的眼光看事情,同樣一件事會是糟糕透頂的,要善於向他人學習,首先是欣賞每一個人,看到他身上的價值和亮點,這是學習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