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雲:“身教重於言教”。在各種教育法當中,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則”;自己不能以身作則,如何要求別人呢?
富蘭克林說:“一個良好的示範,才是最佳的訓詞。”
王陽明先生有一次領著學生在街上行走,聽到兩個婦女在路邊吵架,甲婦罵乙婦:“你沒有良心!”乙婦說:“你不講天理!”甲婦回曰:“你才沒有天理呢!”王陽明聞言,對身邊的學生說:“小子,你們來昕道呀!”學生說:
“老師,她們是在相罵,不是在講道呀!”王陽明說:“曰天理,曰良心,非講道而何?”王陽明最後解釋說:“天理、良心用來要求別人是相罵,要求自己,就是講道!”
在我國古代,那些使國家大治者莫不是以身作則,來保障法令的貫徹實行。三國時期的曹操,雖被世人稱做“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雄,但他卻能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使自己擁有了最強大最具有戰鬥力的軍隊。
為以後的魏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一次曹操帶兵出征打仗,行軍途中看到麥田裏成熟的麥子,於是下令:有擅入麥田,踐踏莊稼者,斬!可是命令剛下達,一群小鳥忽然從田間驚起,從曹操馬前飛過,那馬不由一驚,一聲長嘶,徑直衝進麥田,將成熟的麥子踩倒一大片。
曹操非常心痛,馬上掣出佩劍就要自刎,被眾將慌忙抱住他的手臂,大呼:“丞相,不可!”曹操仰麵長歎:“我才頒布了命令,如果自己製定的法令自己不能遵守,還怎麼用它約束部下呢?”說完還執意要自刎。眾將以軍中不可無帥,力勸曹操不可自刎。這時,曹操便拉過自己的頭發,用劍割下一綹,高高舉起:“我因誤人麥田,罪當斬首,隻因軍中無帥,特以發代首,如再有違者,如同此發。”於是人人自覺,小心行軍,無一踐踏莊稼者。
所以,“以身作則”才是教育;要求別人,就非教育之道也!季康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日:“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這個意思就是說,隻要在上位的領導人行得正、做得正,當然下麵的風氣也會正了。
所謂“上行下效”,能夠“以身作則”,才能為人模範,才能做好領導!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一般的主管當部屬發生事故時,第一件想到的就是如何隱瞞上司,或向上司報告。
這時,難免會窺伺上司的臉色,以此作為自己行動的依據,圖謀保全自我,把所有的過錯都推給下屬。
也許有些主管會反駁:“不!哪裏是這樣,我首先想到的是部屬的安全和受傷的情況以及保險等,總是決不會顧慮到自己……”然而,隻要稍加注意,不難察覺這是違心之論。
另一個例子是,當顧客向你提出不滿時,你首先想到的,是歸罪於部屬的錯誤或疏忽,然後板著臉說教:“這件事是怎麼一回事,你自己要負起責任,不要老是讓我替你向上司辯解……”
由上麵這些話,顯然可以知道,他是擔心上級把過錯降到自己的頭上,才說這樣的話。像這樣一個在顧客麵前點頭彎腰賠不是,而在部屬麵前瞪眼,是不夠資格做主管的。他應該誠摯地對部屬說:“那件事我已向對方表示過歉意了,一切責任由我來負,有什麼困難盡管對我說,希望你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了。”一個隻顧自己利益的人,是絕對說不出這些話的。
作為一個上司,如果你想讓下屬傷心,失去下屬的良好人際關係,那麼你就把所有的過錯都推給他們吧。
要知道,一旦當了主管,就不可隻想到自己,而要以全體為念。所有的行為和態度,應以公司利益為前提,為下屬提供一些方便,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進行活動。
假使一遇到困難或攻擊,就想到如何保身,老是動腦筋為自己辯解,這種一味推卸責任的作風,很難贏得部屬的信賴。
要成為一個好主管,首先就要摒棄這種自私的心理。
不要窺伺上司的臉色,不要自我辯護,要做一個真正具有責任感的主管。
身為一名主管,要比員工付出加倍的努力和心血,以身示範,激勵士氣。
前日本經聯會會長土光敏夫,今年89歲,他是一位地位崇高、受人尊敬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