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那時候人的壽命比不上現在這麼長,可活到六七十歲的也比比皆是,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就活到了70多歲,諸葛亮無病無災的,應該不會這麼早就逝世了,然而事實卻正是這樣。其實這是有原因的,主要問題就在於他事必躬親,換句話說就是無論大事小事諸葛亮都親曆親為。試想,蜀漢雖然僻處一隅,可也是一個國家,就算諸葛亮身具曠世之才,也難以包攬全部事務。機器人也不能超負荷運轉,諸葛亮又不是鐵人,他這樣通宵達旦、廢寢忘食的工作,身體怎麼能受得了。
對於這種情形,主簿楊儀曾經有過一番精妙的闡述,他以家論國,勸諫諸葛亮:“治理國家有一定的製度,不可超越權限而相互侵犯。”
楊儀見諸葛亮事必躬親、日夜操勞而形神俱疲,於是對諸葛亮說道:“一個家庭,主人隻需負責持家和管理,男仆人負責耕種與收獲,女仆人負責衣食起居,雞吃蟲下蛋打鳴報曉,狗看家護院防賊防盜,羊提供毛和奶,牛背運貨物,馬專行遠道。他們職責明確,主人的生活也井井有條。如果主人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包攬了,種地、砍柴、放牧、衣食起居、背東西等活兒全部由自己來幹,不再分派給其他人,其結果是什麼?主人耗時耗力,弄得筋疲力盡,而家裏的事情卻淩亂不堪,毫無成效。原因在哪裏?主人做得太多,越過了自己的權限,他本來隻需要負責持家管理就行了,現在又做起別的事情來,最終不但把自己累得夠嗆,還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盡職盡責地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不越權,才能把效率提高,把事情辦好,否則以諸葛亮的才智,尚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何況一凡夫俗子?
諸葛亮雖然說是因為超越自己的職責,事必躬親,把自己給累死了,可他畢竟還算善終,更博得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名,可是有些人卻因為超越自己的權限辦事,結果害得自己掉了腦袋,比如說那同是三國時期的楊修。
楊修為人聰慧,很有文采,曾經輔佐曹操多年,結果因為一件小事而被曹操殺掉,是天妒英才?當然不是。
是曹操妒賢嫉能?也不是,因為曹操手下有才能的人還有很多,其中不乏才能謀略超過曹操的人。是恃才放曠?
大多數人都認同這一評價,因為楊修確實是這樣一個人,所以也不能說這就錯了,但這隻是表麵現象,根源其實是楊修越權。
何以見得?
且看楊修惹怒曹操的幾件事情,“曹操睡夢殺人事件”此其一,“分食酥餅事件”為其二,“轅門事件”為其三,“曹娥碑事件”為其四,到了“雞肋事件”發生的時候,楊修的人生也走到了盡頭。且看著幾件事情,哪一件是屬於楊修這個行軍主簿分內的事情?一件也沒有。不僅如此,楊修還參與幹涉曹操立儲,為與他交好的曹植出謀劃策。把手伸到了曹操的家裏,這豈是一代梟雄曹操所能容忍的?
依此觀之,楊修不安守自己的職責,不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時常越位出軌,鋒芒畢露,處處張揚,即便沒有輕視他人之心,也難免會引起別人的不滿,所謂伴君如伴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楊修之死是必然的結果。
其實,要求人們做事不要超越自己的權限,在其位謀其職,並不是要求人們墨守成規、思想保守、不思進取,而是告誡人們在做事的時候要注意原則,在不同的環境中掌握不同的行為方式,一舉一動,言行舉止不要超過別人心裏警戒線,進而引起別人的不滿。
古人雲:“前車之鑒,後事之師。”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楊修人頭落地,英年早逝,這些事例無疑給我們敲響了警鍾,也明白無誤地點明了一條辦事的準則,一個做事的禁忌——在其位謀其職,不要越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