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獨專斷行,缺乏真正的領導力(1 / 2)

毫無疑問,諸葛亮是一個聰明的人,而且他十分自信,這從他自比管仲、樂毅就可以看出來。但是,自信與自負距離太近,一不小心,自信就演變成了自負,表現在具體行為中,就是獨斷專行。很遺憾,孔明先生就犯了這個毛病,而且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諸葛亮的職業生涯基本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擔任“軍師”角色,從初出茅廬至劉備占領漢中,他基本上處於配角地位,僅從事輔佐性工作;第二階段是劉備漢中稱王至白帝托孤,其間劉備在外,諸葛亮在內,負責製度的建立和後勤供給,扮演的是專業“總經理”角色;第三階段是“遠征總司令”角色,從五月渡瀘、南征夷越開始,至病逝五丈原為止,主要負責北伐中原,這一階段諸葛亮成了負責“業務開發”的“總經理”。可以說,他職業生涯中的精華是後兩個階段,其間他為蜀漢政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暴露了他行事作風上的獨斷專行和某種程度上的剛愎自用。特別是在他全權負責的北伐戰爭中,他的獨斷專行很大程度上為蜀漢亡國埋下了隱患。

從最初基於“知識分子的時代理想”,發動這一場“雞蛋碰石頭”的戰爭開始,諸葛亮的專斷作風就不時地表現出來。其實,自白帝托孤之後,諸葛亮成了蜀漢當朝實際上的“第一把手”,他一走馬上任,就將同為輔政大臣的李嚴調離行政中心,根本不給他參加決策的機會。這樣,朝廷上下,完全他一個人說了算,而實際上也確實如此。一篇《出師表》,是他多此一舉的“戰書”。第一次北伐,魏延基於自己多年鎮守漢中的經驗,以及對曹魏各方麵情況的熟悉,提出了大膽的突擊戰術,但是諸葛亮輕率地加以否決,使本來處於絕對弱勢的蜀漢方麵陷入持久戰之中;街亭保衛戰,他又將先主劉備的遺言置於一邊,同時也不顧參謀本部的一致反對,棄魏延不用,而“違眾拔謖”,起用了毫無實戰經驗的馬謖,結果導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街亭既失,他又不顧蜀漢人才上的缺乏,也不顧蔣琬等大臣的反對,“揮淚斬馬謖”,做了“令親者痛而仇者快”的事。

可以說,諸葛亮自輔政以後,完全處於蜀漢政權的最高地位,當然,這一方麵是因為他具有“高瞻遠矚”的目光和獨當一麵的智慧,另一方麵也是遵先主的遺詔而輔佐後主,但是,他的權高位重加上建製度所固有的監督機製上的弊端,隻能導致朝廷上下惟其馬首是瞻,後主劉禪形同虛設——這倒有點像西方的君主立憲製,隻是蜀漢政權的“議會”或“內閣”成員雖多,但最終“隻有一個”——那就是諸葛亮。有一個年來一直被看成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精神的象征,其實反映了蜀漢政權“隻知諸葛亮,不知劉禪”的本質。

五丈原上的蜀漢軍營裏,一片悲聲。秋風,眼淚,還有操勞成疾、氣若遊絲的漢丞相諸葛亮,他已經到了彌留之際。

突然,一陣悲呼遙遙而來,眾人皆驚,惟恐吵“醒”丞相。

腳步聲在帳外戛然而止,帳簾一掀,匆匆走進一人。與此同時,痛哭聲再從此人口中發出:“丞相,我來遲了一步,是我誤了國家大事!”他就是自成都披星戴月趕赴五丈原,受後主劉禪重托而來的尚書仆射李福。奇跡似的,或許彌留中的諸葛亮聽到了李福的哭聲,回光反照地清醒過來。他渾濁的眼睛盯住李福,再也不肯移開,然後開口,氣若遊絲般說道:“我知道你要問的事情,我去後,蜀漢重擔,可交給公琰(蔣琬)。”

李福不待他喘息,又問:“公琰百年之後,又由誰承續呢?”

諸葛亮顯然已不能多說一個字了:“文偉(費禕字)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