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急於求成,草率行事(1 / 2)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過:“一旦天下大勢有變,便可以派遣一名上將率領荊州兵馬北上,直接攻打洛陽。將軍再親率益州軍團,由秦川進攻……”正是基於這一戰略,諸葛亮才在後來入益州時留關羽鎮守荊州,以期由關羽在北方形勢有變時率荊州兵馬北伐襄陽,再圖洛陽。

劉備自立漢中王後不久,關羽就迫不急待地開始了北伐襄陽的行動,這一至關重要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當然是經當時統攬大局的諸葛亮策劃而行的。諸葛亮之所以策劃此次北伐,不外乎出於以下三方麵的考慮:一方麵,當時東吳強烈要求歸還荊州,但是如果關羽能收複自赤壁之戰以來長期被曹操占領的襄陽,那麼,基於戰線布置上的需要,同盟的東吳就不應該再堅持取回荊州;另一方麵,東吳方麵正值魯肅新逝,其軍隊處於大幅度調防之際,所以不太可能會在關羽北伐時對荊州采取行動;最主要的一點是,曹操剛剛在漢中戰役大敗而歸。所以諸葛亮認為這是北伐襄陽的最佳時期。

然而,諸葛亮萬萬沒有料到,他的這一草率的戰略行動,不僅沒有得到襄陽,反而使荊州落入孫權手中。

當時,關羽隻留少數將士駐守荊州,以保護後方這個最重要的軍資寶庫,並且防止東吳軍的任何行動。關羽則親率荊州軍團主力,打著“恢複漢室”的政治旗號,攻打由曹仁軍團駐守的襄陽。最初的戰事的確十分順利,關羽水淹樊城,生擒曹操派來支援樊城的主帥於禁,斬殺於禁的先鋒龐德,一時威震關中。

但是,被圍困在樊城的曹仁拚死堅守,並且重新部署防務以作長期抗戰的準備。曹操也派出猛將徐晃前來馳援曹仁,並將關羽軍團包圍,而且采取對峙戰略,使關羽求戰不成,報勢大挫。

同時,曹操引誘孫權,由荊州後方夾擊關羽。關羽本來就是孫權的一塊心病,因為他直接威脅著東吳的西邊防衛,而且孫權對劉備“借荊州而不還”早就憤怒不已,所以,他立刻決定趁關羽北伐之際奪取關羽的大本營江陵。

當時魯肅已死,繼任東吳西軍都督的呂蒙是東吳陣營的智謀名將,也是強硬派代表。他早就反對孫權借助劉備的力量鎮守江陵以抵製曹操南下,所以在接到孫權攻打荊州的命令之後,立即發動奇襲,一舉攻下江陵。

關羽本就在北伐戰事上遇挫,又得知江陵被占,所以不得不由襄陽戰場緊急撤退,準備奪回江陵。不料呂蒙早就在沿途埋伏下軍隊,致使關羽的退軍潰散。關羽敗走麥城,突圍時兵敗被殺。

實際上,關羽北伐遇挫以及失荊州都不是突發事件,而是當時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以,這一次嚴重的損失,完全是諸葛亮、劉備、關羽等在對當時形勢的錯誤估計下急於求成的結果。下麵讓我們針對諸葛亮當時策劃北伐時所考慮的三個方麵加以分析。

第一,諸葛亮認為奪取襄陽後孫權不可能再堅持要求歸還荊州,但是,一方麵荊州處於揚州下遊,對東吳有著天然的戰略優勢,實為東吳立足三國的根本,東吳焉有不奪取之理。另一方麵,若是東吳在關羽奪取襄陽之前即奪得荊州,那麼諸葛亮的這一考慮便不攻自破。那麼,東吳有沒有可能趁虛而入呢?這便歸於諸葛亮的第三個考慮。後來的事實是最好的證明,但諸葛亮忽略了這一可能性。事實上,魯肅新逝,主戰派的呂蒙繼任。同時,呂蒙素有謀略,所以這早已預示著東吳奪荊州的可能性極大。況且關羽北伐則荊州空虛,東吳又一心要討還荊州,焉有不乘虛而入之理?最後,再看北伐的對象曹操方麵。當時,曹操漢中大敗是實,然而,曹操的軍力相當集中,其南戰線的防守根本沒有因漢中而受到太大的影響。而且,曹仁軍團自赤壁之戰後一直駐守襄陽,情況相當穩定。所以,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說的北伐條件根本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北伐,焉有成功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