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全球第一首席執行官之稱的傑克·韋爾奇說過:“在這個競爭求存的知識經濟時代,要想獲得成功隻有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強自身綜合素質,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領導力。”
有很多人以為,領導者所要做的隻是決策和領導,沒有必要也沒有精力去注重實際執行力,那些具體任務隻是員工們的工作而已。所以,在許多公司裏,總有這樣的領導者:他們最喜歡待的地方便是自己的辦公室;他們的辦公椅總是占據著,除非是去參加會議;他們很少到第一線去視察和體驗工作,除非是上級來視察或電台來采訪……他們有一句口頭禪:“幹完後來向我彙報一下!”在他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領導者,才具有領導者的風範和尊嚴,才能維護領導者的權威。然而,這種領導真的稱職嗎?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和“槍杆子裏麵出政權”,說的都是實踐的重要性。不論從理論上講,還是在實際生活中,實踐都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決策是在辦公室裏製定出來的,但隻有那些通過實際調查與研究製定出來的決策,才能經得起推敲和檢驗。那些隻憑自己的經驗或主觀臆想製定的決策,要麼隻能被否定,要麼會在付諸實施後毫無收效,甚至為整個公司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職業經理人是當今社會最搶風頭的“打工者”,他們借助於自己所受到的專業訓練或擁有的專業技能而走上管理崗位。可以說,職業經理人的出現,是企業管理高度專業化的結果,也是企業管理走向成熟的標誌。同時,職業經理人的出現,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企業經營者執行能力的欠缺。正是由於日益複雜的市場環境、更為龐大的組織結構,以及更趨專業的分析、決策,常常使得企業經營者力不從心,所以,職業經理人應運而生。
然而,職業經理人的工作並不是一個“鐵飯碗”,他們必須不斷地通過實踐去強化自己的執行力和領導力,才能為企業創造效益,從而贏得企業經營者的信任和器重。
實際上,職業經理人仍然不能為經營者注入一針“強心劑”,現實中,經營者與職業經理人之間,總有一場難了的風波。由於職業經理人實際上並不承擔企業運營風險,企業經營者將資本交給他們去運作,而運作的結果既不能完全預知,也不能完全控製,其中當然還夾雜著職業經理人的職能本身潛藏的風險。所以,企業的實際命運,最終還是掌握在經營者的手中;企業的長治久安,最終還是要依靠經營者的實力和執行力去實現。
創維的陸強華跳槽風波、新浪網的王誌東去職風波、責施寶的王惟尊被捕事件等一係列職業經理人風波,都在向企業經營者敲響警鍾:打鐵還需本身硬,隻有經營者自己才能決定一個企業的命運,隻有不斷提升自己的領導力,才能管理和經營好自己的企業。商場如戰場,戰略離不開戰術,戰略的目的也必須落實在戰術的運用上,隻有從競爭中吸取實際經驗,才能製定出真正有效的競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