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諸葛亮VS司馬懿(1 / 2)

如前所述,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演義中頻頻過招隻不過是演義家的虛構,實際上,司馬懿的露麵是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後。

蜀漢建興六年,曹真出任魏國大司馬,並積極建議曹睿主動出擊蜀漢,以解決西南軍區的防務,於是曹魏首度南征蜀漢。這推翻了諸葛亮在孫權稱帝時所說的“孫權無力渡長江,猶如曹魏無力渡漢水”的預測。正是在這個時候,一直在東線荊、豫兩州防衛的督軍司馬懿被借調而出。

由於連續一月之餘碰到大雨,曹真的南征軍不戰而歸。曹真也因此一病不起。臨死之時,他向魏主曹睿舉薦司馬懿,稱“非仲達不足以救國家”。於是,曹睿任司馬懿為大司馬,並囑咐他:“西方事重,非君沒有可托付的人。”就這樣,司馬懿抵達長安,開始著手編組對付諸葛亮北征的軍團。

司馬懿“內忌外寬,善於權變”。司馬家本是名門望族,而司馬懿本就野心勃勃,隻是他城府極深不輕易外露,所以曹家三代都未曾發覺他的野心,反而因為他的智慧和膽識而加以重用。至於曹真薦其為大司馬,則主要是想依靠司馬家的聲望,來鞏固曹氏政權。

既然司馬懿早有篡位之心,那麼在對付蜀漢政權方麵,他與曹氏政權的態度就有微妙的區別。一方麵,隻有排除蜀漢,才能從大局上穩固司馬氏的權勢;另一方麵,曹氏政權重用司馬氏,主要是看重其在對付蜀漢方麵的能力,所以,司馬懿暫時還不能一舉掃除諸葛亮的北伐軍。正是基於這種原因,再加上司馬懿考慮到諸葛亮遠征軍的糧草供應不足,所以,司馬懿南征的根本策略,就是以靜製動,堅守不出。建興九年,諸葛亮的第三次大規模北伐行動展開了。雙方對陣於渭水河畔。在經過上邦戰役的初次交鋒後,司馬懿便在渭水河畔構築防衛營寨,據險而守,以消耗諸葛亮遠征軍的糧草。當時,司馬懿率領數倍於北征軍的大軍,卻強忍著不進行決戰,隻憑這份堅毅不拔的耐力,就足以顯示他雄霸一方的豪傑本能。

諸葛亮指揮北伐軍團攻上邦,試圖引誘司馬懿出戰。然而,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的意圖,所以頂住內部壓力,堅守不出。最後實在迫於內外壓力,他才一方麵派出張郃去解上邦之圍,另一方麵率主力向諸葛亮挑戰。不過,他隻不過是靈蛇出洞一般,在遭到魏延軍團的強勢攻擊之後,一伸即縮,再次撤回陣地堅守。

諸葛亮當時早已由於戰線拉得太長而出現嚴重的糧草供給困難,偏偏這時後方出現動蕩,負責運送糧草的李嚴逐以之為借口,假傳聖旨,希望諸葛亮撤軍。諸葛亮“內外交患”,隻得緊急撤回後方。不料魏將張郃不聽司馬懿的勸告,率軍追擊蜀漢軍隊,反遭埋伏,死於損益連弩之下。這成為諸葛亮此次北伐的惟一收獲。

諸葛亮撤回後方,方知李嚴假傳聖旨,於是他上表後主,撤除了李嚴的所有職權,將其廢黜為平民。

時隔三年之後的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再度北代,又和司馬懿對陣於渭水兩岸。這一次,他一方麵利用新發明的“流馬”運輸糧草,另一方麵又在駐軍的五丈原屯田產糧,拉開了長期對峙的陣勢。然而,麵對司馬懿的“免戰牌”,諸葛亮深感焦慮不安。

為了引誘司馬懿出戰,諸葛亮打扮成一副羽扇綸巾的模樣,坐著自製的木頭車,改用侍童作護衛,完全解除武裝,頻頻出現於前線陣地,想以此激怒曹魏士兵。然而,司馬懿當時已經完全控製住曹魏軍的動向,因此,他嚴禁士兵們有任何行動。對於蜀漢方麵的進攻,他隻是以箭還擊,士兵們根本不離開營寨一步。

諸葛亮束手無策,茶飯不思,身體狀況日益惡化。無奈之下,他幹脆派人送一套婦女的服飾給司馬懿,譏諷他如婦人般沒有膽量。

然而,司馬懿對於諸葛亮的譏諷仍然無動於衷,反而從諸葛亮派去的使者口中了解到諸葛亮的健康狀況,於是對將士們表示:“對峙的時間不會太久了,諸葛孔明食少事繁,不可能再撐太久的。”

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時隔不久,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軍營中,北伐軍再次無功而返。司馬懿出於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沒有盡全力追擊蜀漢退兵。在上演了一場“死諸葛亮嚇走生仲達”之後,司馬懿自嘲說:“我能料生,但哪能料死啊!”於是蜀漢軍得以安全撤退。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屬文人出身的大將,因此他們都比較遵守兵法原則,甚至到了一板一眼的程度。然而,諸葛亮從根本上就輸給了司馬懿。中國兵法思想的主旨是:“兵不頓而利可全”、“不戰而屈人之兵”,以保全為首要問題。司馬懿一開始所站的高度,就是諸葛亮所望塵莫及的——他的真正意圖,是通過與諸葛亮的戰爭以保全司馬氏集團的實力。司馬懿從保全自己的實力出發,堅守不出;同時又稱讚諸葛亮乃“天下奇才”,給曹魏集團放出煙幕,為自己不全殲諸葛亮的北伐軍找出一個無懈可擊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