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當今的目光去看,諸葛亮在蜀漢政權中,無疑占有一大半的“股份”,甚至於蜀漢政權自劉備死後幾乎成了他的“私營企業”。然而,在由一個不入流的“小公司”發展成為“全國第三大私營企業”之後,蜀漢政權最終也沒有跳出“守業難”的怪圈。
當初,劉備四處投奔他人,雖有若幹形影不離的“死黨”跟隨,然而在亂世中到處找不到一塊立足之地。後來,他雖然懷著強烈的企圖心投奔了劉表,然而,他心存“婦人之仁”,不願在劉表新亡、荊州動蕩之時乘人之危,據荊州為己有。結果被曹操“追打落水狗”,長阪坡一役差點被端了“老窩”。憑著張飛的怒聲退敵、趙雲的單騎救主,劉備有幸逃過一劫。但是如果不是諸葛亮早已處心積慮地為他安排下劉璋這一條後路,隻怕劉備還得繼續亡命。
接著,又是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出使東吳,有效地抵擋住曹操大軍,為劉備的擴展爭取到了機會。同時,諸葛亮趁赤壁大戰之際,混水摸魚,奪得了荊州三郡。雖然名義上是“借荊州”,但總算為劉備爭取到了一塊地盤和“根據地”,使其在群雄四起的亂世紛爭中有了立足之地。從此之後,諸葛亮輔佐劉備,從荊州這塊“跳板”上開始,西取荊州,北奪漢中,建立了蜀漢政權。
可以說,雖然劉備和諸葛亮的創業階段十分艱難,但是總體而言還算進展順利。特別是在西取益州和北奪漢中時,劉備軍團勢如破竹,迅速奠定了蜀漢政權的基礎。當然,如果沒有諸葛亮“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策劃能力,蜀漢政權也不會如此興盛。正因如此,他在整個蜀漢政權中具有特殊地位,屬於和劉備一起創業的元老級重臣。
然而,蜀漢政權成立之時,它的輝煌也到達了極點,隨即開始由盛轉衰,走上下坡路。關羽失荊州,劉備東征慘敗,直至劉備的去世,都給新生的蜀漢政權以沉重的打擊。正是在此“益州疲弊”之際,諸葛亮“登堂入室”,扮演起“力挽狂瀾”的角色,成了蜀漢政權的“守業者”。
隻是“創業容易守業難”,諸葛亮也沒能跳出這個曆史怪圈,反而最終親手將自己“創建”的蜀漢王朝引上一條不歸路。
對內,他為了鞏固自己在蜀漢政權的地位和權威,竭力將同為輔政大臣的李嚴排擠出行政中樞之外,一手掌握了蜀漢軍政大權,利用劉備的合法授權搞起了“專政”;對外,南中大亂方平,他就急於求成,連續四次大規模北伐曹魏。在如此的“內耗”和“外耗”交加之下,蜀漢國力日漸衰弱。及至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漢早已苟延殘喘,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益州已不是“疲弊”二字可以形容。更為嚴重的是,諸葛亮所發動的戰爭“馬車”仍然沒有停息,其後繼者蔣琬、薑維等皆步其後塵,傾力北伐;甚至連主張“攘外必先安內”的費禕,也刹不住狂奔的北伐“馬車”,長年駐守漢中備戰。其結果是顧此失彼,內外皆失。
諸葛亮的“守業”無疑是失敗的。他身為蜀漢丞相,實際上掌握著蜀漢全國的命運;然而,在“危急存亡之秋”,他不能力挽狂瀾,反而使多年創下的基業趨於敗亡,這的確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大的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