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這話的真實意味讓人很難摸透,不過,由此所反應出他的應變能力卻著實令人佩服。他為自己鋪了台階,而且下得又快又好。聽了上述回答後,無人再就此問題對校長跟蹤追擊。

既要撤退,就不宜作任何辯解,辯解無異於作繭自縛,結果無法擺脫。

5、“我”字運用的學問

不要太突出“我”,也不要太淡化“我”,突出了“我”會給自己掌嘴,淡化了“我”會給自己障礙。

人與人交談,“我”字是經常會講到的。但具體到“我”字怎麼用,卻大有學問。

因為在交談的過程中,“我”這用得大多或過分強調,就會給人留下突出自我、標榜自己的印象,這無形之中就在對方和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影響來往的深入。

因此,會說話的人,在語言傳播中,必須掌握“我”字運用的分寸。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你不防參考一下如下的建議:

(1)盡量用別的詞代替“我”。

在許多情況下,可以用“我們”,亦或更親切一點的“咱們”一詞代替“我”。以複數的第一人稱代替單數的第一人稱,可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促進彼此情感的交流。

比如:“我建議,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們……好嗎?”

(2)能省略“我”字的時候,就不必說出。

比如:“我對我們公司的員工最近做過一次調查統計,(我)發現有40%的員工對公司有不滿情緒,(我認為)這些不滿情緒來自獎金的分配不公,(我建議)是不是可以……”

第一句用了“我”,主詞已經很明確,那麼後麵幾句中的“我”不妨統統省去。這對句子意思的表達毫無影響,且能使句子顯得更簡潔,避免不必要的重複,還能使“我”不至於太突出。

(3)盡量以平穩和緩的語調淡化“我”字。

講“我”時,“我”字不要讀成重音,語音不要拖長,另外,要行為舉止方麵都要加以注意,例如:目光不要咄咄逼人,表情不要眉飛色舞,神態不要得意洋洋,說話的語氣也要盡量做到平淡。應該把表達的重點放在事件的客觀敘述上,而不要突出做這件事的“我”,更不要使聽的人,覺得你高人一等,是在吹噓自己。

6、進入心靈深處的語言

個性內向或城府較深的人,通常不會輕易向外人吐露心聲,倘若繼續保持沉默,絕不可能有任何收獲。

如果你想讓某個沉默的人打開話匣子,提示其某種無意識的舉動,無疑是一個好的方法。譬如,你發現對方用手指不斷地輕敲桌麵,就可以順口發問:

“你平常喜歡彈鋼琴或是其他樂器嗎?”

遇到喜歡在桌麵用小指尖劃寫的人,就應該說:

“哇!你的小指既纖細又秀麗……”

這一類的話題,既能將對方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同時也不涉及交談的禁忌,自然可以融洽地溝通雙方的意見了。

在生活中,偶爾可遇見這樣的情況。道路兩側的流動攤販,時常會在地麵上,劃個圓圈或三角形,並在四周擺設一些成品,自己站在當中,口中不斷喃喃低語……此時,出於好奇,一些路人往往會駐足圍觀,攤販遂伺機扯開噪口大吼:

“各位鄉親!兄弟很榮幸地向大家介紹……”

通過這種手段,他們借此招攬生意的目的也便圓滿地達成了。

相同地,談話中的一方也可以做一些小動作,以此引發對方的好奇心,繼而消除無言以對的尷尬。

有位新聞記者,出道不久便被派到一家皆認為即將宣布破產的公司去訪問該公司的宣傳科長。對方嚴陣以待,拒絕提供任何最新的消息。記者的經驗不足,雖然有無可奈何之感,卻不甘心就此打退堂鼓,遂預備采取持久戰。

記者想藉抽煙來解悶,無奈摸遍全身衣褲的口袋,竟然找不到香煙,隻得走到衣架旁,想到風衣口袋裏搜尋。那位科長忍不住用關懷的語氣探問:

“有什麼事需要我效勞嗎?”

因為窘迫,記者的臉一下子紅了,他把原委告訴對方。科長莞爾一笑,立刻熱忱地取出自己的煙,請記者同享吞雲吐霧之樂。這恰恰是雙方關係的轉折點,科長一改剛才的作風,開始向他暢談,最後記者如願以償作了一次翔實而精彩的獨家報導。

這樁事例,仿佛“無心插柳柳成蔭”一般,記者歪打正著地取得開啟對方心靈的鎖匙。但是,見微知著,此種藉小動作消除對方警戒心的方法,實在是很值得我們借鑒。

7、必要時裝糊塗

難得糊塗,糊塗難得,若在說話的時候也總是想著怎樣施小聰明,那就必然會吃大虧。

清代文學家、書畫家鄭板橋有一句著名的格言:“難得糊塗”。所謂“難得糊塗”實際上是最清楚不過了。正因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徹,卻又對個中緣由無法解釋,倘若解釋了,更生煩惱,於是便裝起糊塗。或說尋求逃遁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