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停止爭論就能製止家庭吵鬧

凡事不可太聰明,忘我,糊塗才是靈。

個人利益置腦後,絕私,一定家和平。

有很多人無論對什麼事都很較真,凡事要弄個明白,討個說法,也許你會覺得他們很精明,其實恰恰相反。因為世間並非任何事都能說清,如家務事就永遠說不清,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同理,世間並非任何事都有個說法,有個原則,如家庭的事就找不到個說法,就沒有什麼原則。

處理家庭瑣事的最好辦法就是裝糊塗!對待家庭糾紛的最大原則就是無原則!這就是治家的糊塗學,這就是糊塗治家的靈丹妙藥!反之,如不是糊塗治家,而是處處精明,處處講清,這樣的家庭十有八九要破裂。

其實,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中庸在家治中的妙用。《禮記》中說:“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每個人都有個人的利益,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有自己的習慣。人與人相處,利益不同便有衝突,或為地位,或為錢財;如若個性不同,一個愛動,一個愛靜,而人也無法調和;習慣上更是如此。

若在社會上這種利益、個性、習慣的衝突可以協調。兩人爭一個處長的位置,一個上,另一個可以調走,在別處發展,戰火自熄。個性不同,不交友,淡而處置,上下班點頭而過。井水不犯河水,也不會有什麼難事。習慣不同在工作單位很難引起衝突,各吃各的飯,各穿各的衣,八杆子打不到對方。

但是在家庭生活中,若存在著利益、個性、習慣的衝突,那就真成了大問題。如何才能使家庭和睦呢?

中國家庭生活中的親情原則,是中華傳統美德中的精髓,應該繼承。在一個大家庭中若要維持好一個家庭,沒有一種克己、無私的精神是絕對不行的。

糊塗治家學倡導一種克己的治家原則正在於此。家庭中總是有衝突的。幾代人之間總是有矛盾的,這些衝突怎樣解決?這些矛盾怎樣調和。

用金錢顯然是不行的,因為家庭總不是市場,家庭內的人際關係並不是一種商品交換關係。用壓製?顯然是不行的,那種家長說了算,不考慮後代的時代已經過去。封建專製已成明日的黃花。那麼,靠什麼呢?糊塗學說,隻有靠克己極而言之靠絕私。也就是說靠家內每一個成員對自己利益的克製,對對方的理解。

“克己”,“絕私”,這似乎是上一時代的口號,在今天商品大潮下似乎不合時宜,但糊塗學堅持這一條,並認為這正是糊塗治家學的高明之處。在這方麵,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資源供我們開發,供我們借鑒。

13、事說三次不好聽

如果常在言談中“否定對手,”則會令對方難堪、生氣,甚至產生言語和肢體衝突。

小紅是個很好的女孩子,漂亮大方又有人緣,結婚當天賀客滿堂,眾人認為新郎新娘兩人“郎才女貌”,真是天作之合,一定可以永浴愛河,白頭偕老,而小紅也非常高興,找到了如意郎君。在婚禮進行時,小紅透過頭紗,偷偷地斜瞄了一下英俊體貼的老公,不禁感到欣喜與滿足,憧憬著不久就將展開人生的新旅程。

不料,婚後一個月,小紅開始覺得生活上不盡如意,也不若婚前想像那麼如公主般美好。她過去習慣在上廁後,將衛生紙丟入馬桶旁的小垃圾桶,可是老公卻堅持可以丟進馬桶內衝掉。兩人竟會為了這個小問題爭得麵紅耳赤,吵了一個半小時。最讓小紅生氣的是,每當兩人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時,老公總是大男子主義地說:“說你錯了,你還不承認!?”小紅一肚子氣,委屈地跑回娘家住了兩天。

雖然小紅覺得老公很健談,有時說話也帶幽默,但是有時卻也令她感到很不是滋味。譬如,有一次,老公竟在朋友到家裏來聊天時說自己老婆:“別的情侶、夫妻是彼此看對眼,我呀,我是看走眼了!”小紅聽了,氣得白他一眼,一個人走進廚房生悶氣。

盡管事後老公解釋說,那些話隻是在朋友麵前“開開玩笑”而已,但小紅總是覺得很不舒服,為什麼每次都是以“否定別人”來開玩笑?而在家裏老是一副“隻有他是對的”的樣子,動不動就說“你看你,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事都不會”、“哎呀,你們女人不會懂的啦!”

人呀,最怕莫名其妙地被人家“否定”。您看這句話——“說你錯了,你還不承認”,這不僅是“否定”,還是“雙重否定”呢!難怪聽者會怒氣衝天、恨意滿肚。不過這還算好,另外還有更令人無法忍受的“三重否定”——“說你錯了,你還不承認,你給我閉嘴!”如果再加上一句“你去死啦!”那就變成“四重否定”了;還有人再上一句:“你去死啦,死了也沒有人幫你哭!”您看,這不是又變成“五重否定”了嗎?

其實,有些玩笑話的確是脫口而出,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玩笑式的“否定”說多了,聽者心中自然很不是滋味。尤其是“雙重否定”、“三重否定”,真是抹殺對方的基本自尊,引起他人不悅。

一個人,有一天和太太吵架後,一氣之下住到賓館去。後來沉思反省後覺得有些理虧,就打個電話給太太:

“老婆啊,今天晚上做什麼菜等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