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燒香看菩薩,說話看對象

多說話,別人未必當你是能幹,少說話,也未必當你是呆子。

關鍵是看準菩薩燒好香,看準對象說好話。

同樣一句話,你對甲說,甲肯全神貫注的聽,你對乙說,乙卻顧左右而言他。這時候對甲說,甲樂於接受,那個時候對甲說,甲覺得不耐煩。這除了表示甲乙兩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也表示甲前後的心情不一樣。因此在說話的時候,怎樣說,說什麼既要看交談的對象,也要看對方的心情。

當年趙高要陷害李斯,對李斯申說秦二世的行為不對,勸李斯進諫,並約定秦二世有閑時候,代為通知李斯。有一天李斯應約進宮,二世正與姬妾取樂,看見李斯進來。心中很不高興,而李斯卻茫然無所知,正言進諫,二世隻好當場敷衍一下。等李斯一退出,二世便開始發牢騷,說丞相瞧不起他,什麼時候不好說,偏在這個時候來囉嗦?

李斯的殺身之禍也就是因為如此。可見你要向對方說話,應該注意什麼時候最適宜。對方正在工作緊張的時候,不要去說話;對方正在焦急的時候,不要去說話;對方正在盛怒的時候,不要去說話;對方正在放浪形骸的時候,也不要去說話;對方正在悲傷的時候,更不要去說話。隻要有上述幾種情形之一,你去說話,一定會碰一鼻子灰,不但說話的目的達不到,而遭冷遇也是意料中的事。

你有得意的事,就該與得意的人談,你有失意的事,應該和失意的人談。和失意的人談你得意的事,你不但不知趣,簡直是挖苦、譏諷他,他對你的感情,隻會更壞,不會變好的。和得意的人談你失意的事,他至多與你作表麵的應付,決不會表示真實的同情。因為此時他的心思全部者放在自己的得意事上。有時還可能引起誤會,以為你是要請他幫助,他會預先防備,使你無法久談。所以你要訴苦,應找同情形的人去訴,同病自會相憐,不但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亦可消解胸中不平之氣。你要談得意事,應該向得意的人去談,誌同道合。年輕人涵養功夫不夠,稍有得意的事,便逢人就說且自鳴得意,結果招人罵你器小易盈,笑你沾沾自喜,無意中還會惹起別人的妒忌。偶有不如意使你覺得滿腹牢騷,如有骨鯁在喉,不免逢人就訴,結果惹人討厭,說你毫無耐性,甚至笑你活該。

總而言之,你要說話,先要看準對象,他是願意和你說話的人嗎?如果所遇非人,還是不說為好;這個時候,你是要說話的時候嗎?如果時候不對,還是不說話的好,說話的成功與失敗,誠然與你的說話技術有關,而是否得其人得其時,也與你說話的成敗有很大的關係。

34、說話留心地方的忌諱

在社會上做人,冤家越少越好,若說話不識忌諱則多招空心冤家,那真是太不值得。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造就了各地不同的方言。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地方,意思卻有可能大相徑庭。你以為侮辱,他以為尊敬,你以為尊敬,他以為侮辱,所以古人才有“入境隨俗”的主張。

一個浙江人被派到北方去做官,他的妻子也是南方人。有一天,太太教女仆洗衣服,她說:“洗好後,出去晾晾”。晾晾的字音,南方人讀做浪浪,浪浪在北方是不好聽的詞。女仆聽了,當然覺得奇怪。太太詢問原因後出口笑罵道:“堂客!”堂客在江蘇、浙江一帶,是罵人的名詞,女仆聽了,急著說:“太太,不敢當”!太太又問其所以,才知道原來在湖北等省,“堂客”是尊敬女人的意思。

一個簡單的笑話,卻足以證明方言意義的不同。比方你稱呼人家的小男孩,叫他小弟弟,總不算錯吧?但是在太倉人聽來,認為你是罵他;比方你對老年男子,叫他老先生,總算不錯吧?但是在江蘇嘉定人聽來,當你是侮辱他。你在安徽,稱朋友的母親,叫老太婆是尊敬她;但是你在江浙地方,稱朋友的母親為老太婆,那簡直是罵她了。又如,我國華南各地稱女子叫姑娘,是表示尊敬,和小姐一樣意思,而華北各省則不然,姑娘是妓女的代名詞。各地的風俗不同,說話上的忌諱各異,你與人交際,必須留心對方的避諱話。一不留心,脫口而出,最易令人不快。

雖然對方知道你不懂他的忌諱,情有可原,但在你總是近乎失禮,至少是你犯了對方的忌諱,這對雙方的感情來說是不會增進的。比方你對江浙人罵一聲混帳,還不是十分嚴重,你如果罵北方女子一聲,那就會被認為是奇恥大辱,非與你大肆交涉不可。從前有一位小學教師,為了一些小爭執,罵學生的母親混帳,不料這位女家長,是一個北方人,因此向學校當局大興問罪之師,要那位舉出他混帳事實來。原來“混帳”二字,在北方人是女子偷漢的意思,這種解說使問題顯得嚴重了,學校當局雖一再道歉,聲明誤會,還是不肯罷休,隻好請出他人勸解,才算了事。這近乎笑話的故事,更足以證明方言上的忌諱是必須特別留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