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他有些小聰明,且頗以聰明自負,而一般人卻不承認他是聰明,因此他有生不逢時之感;第二,他更有強烈的自尊心,希望一般人尊重他,偏偏沒有這回事,因此他對於任何人都產生仇視的心理;第三,仇視的心理,累積很久,始終找不到消解的機會,他自己又不知從事自身的修養,於是這種仇視心理隻有找到發泄之途,誰是他仇恨的對象?因為刺激的方麵太多,早已成為極複雜的觀念,複雜簡單化,每個與他接觸的人,都成為發泄的對象。他認為人們都是可惡的,不問有無舊恨,有無新仇,都要伺機而動濫放冷箭。你如果已犯了這個病,你先得明白這種病的危險,不去醫治,結果必是眾叛親離,不要說在社會上,隻有失敗不會成功,即使在家庭,親如父兄妻子,也無法水乳交融。不過父兄妻子,關係太密切,在無可原諒之中,仍與之原諒。社會上的人,就絕不會對你這麼寬厚必然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總有一天,你會成為大眾的箭靶子。所以說話尖刻,足以傷人情,傷人情最後的結果,卻是傷了自己。
37、含含糊糊意義大
一切透明化,並不是不好,而是絕對化的結果,勢必帶來很多不必要的困擾。合理的含含糊糊,實在比絕對不含含糊糊要好得多。
曾經有一位長輩,說過這麼一句話:“在我們的社會,什麼時候把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弄明白了,也就差不多了。”年紀輕的人,實在很難摸透底細,不知道其所交代的意思究竟是什麼。
可是等你到了中年,逐漸領悟到“清清楚楚的含含糊糊”和“含含糊糊的清清楚楚”各有其說不出來的奧妙,自會恍然大悟:原來含含糊胡是我們清清楚楚的一種明朗態度。我們覺得他含含糊糊,事實上他已經表達得清清楚楚。
最基本的思考點,應該是擺脫“二分法”,不要把“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當作兩個對立的名詞看待。再采取“二合一”的觀點,體會“含含糊糊中含有清清楚楚的部分,而清清楚楚之中,同樣包容含含糊糊的概念”。這樣一來,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相輔相成,自然融合在一起,而不彼此排斥和抗拒。
“近來如何?”
“馬馬虎虎。”
就第三者而言,這兩個人一問一答,無不含含糊糊,簡直就是浪費時間。
然而,站在他們這兩人的立場,有問有答,各人獲得清清楚楚的訊息,哪裏算浪費?第三者看不懂、想不通,那是他們的事,何必為了他們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吃飽了沒?”
“還早得很,像你那麼好命!”
聽的人更是含含糊糊,而說的人卻清清楚楚。
“人死之後,究竟如何?”
“還沒有解決生的問題,何必急於了解死後的問題?”這種答案,算是清清楚楚,還是含含糊糊。
總經理把李經理請到辦公室,先把門關上,再拿出好幾張影印的東西,說:“我對你是絕對信任的,不然我也不會跟你明說。我知道你的信用沒有問題,但是想不到還是有人告你,而且不止一次。我是不會相信的,所以拿給你,你自己看一看,到底寫的是什麼事情?看完之後,不必交還給我,把它燒掉算了!”
如果你是李經理,會認為總經理說得清清楚楚呢,還是含含糊糊?究竟他是相信,還是不相信。
社交上的對話,經常出現“說了老半天,不知道在說些什麼”,以便配合必要時“我說是說得不少,但是我真的沒有說什麼”的推托之詞。對精明人而言,學習說得含含糊糊,好像是一門必修的課程。
但是身為精明人,必須明辨,“含含糊糊”絕對不是“糊糊塗塗”。
“差不多先生”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含含糊糊型的,凡事差不多,究竟差多少卻心裏有數。另一種則是糊糊塗塗型的,凡事差不多,根本不知道到底差多少。前者大家頗為喜愛,後者卻眾人皆厭惡。
一句“差不多先生”,就要概括所有精明人,這種人應該明白,自己就是屬於糊糊塗塗的差不多先生,哪裏夠資格嘲笑其他的精明人。
聽見“差不多”,馬上警覺是真的差不多,還是客氣的、給人麵子的差不多。這種人大概不至於隨便嘲笑差不多先生,是屬於喜歡含含糊糊的君子。
為什麼含含糊糊卻可以稱為君子呢。
首先,應該確立含含糊糊的基本原則,那就是“不應該含含糊糊的時候,絕對不能含含糊糊”。任何時刻都要“站在不含含糊糊的立場來含含糊糊”,而不是隨時隨地都隨意含含糊糊。
“這件工作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夠完成?”
“差不多二十天。”這時候我們不知道“差不多”的意思是含含糊糊還是糊糊塗塗?必須等到二十天之後,從結果上麵來分辨。二十天果真完成,證明屬於含含糊糊型;二十天還沒有完成,當然是糊糊塗塗型。
結果呈現出來的時候,才能夠斷定真假。時間一去永不回頭,可能造成無可彌補的悔感。
回答“差不多二十天”的人,如果一向信用良好,我們信得過他,可以相信他隻是答得含含糊糊,內心卻清楚得很,二十天必定能夠完成。若是過去的信用欠佳,我們就會懷疑,他可能是位糊糊塗塗的差不多先生。對於初次接觸的人,我們實在容易判斷差不多到什麼程度。
不管什麼情況,我們對於“差不多二十天”的說法,總是相當費猜疑,特別是現代工商社會,大家更不願意承受這種多餘的壓力。
然而,這並不表示一定不能說“差不多二十天”這樣的話。不過它的真正用意,應該是“二十天左右,還可以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