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工作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夠完成?”

“差不多二十天。”

“十二天可不可以?”

“沒有辦法,最少要十五天。”

“那麼,就十五天如何?”

“好,沒有問題。”結果不是十分清楚嗎。

差不多二十天,目的在替自己留下一些餘地,不要每一件事都計算得那麼精準,把自己逼得透不過氣來。

聽得懂的人,自然知道進一步討價還價,把所需要的時間確定下來,既不必埋怨對方含含糊糊,也不必因為厭惡對方的語氣而懊惱。

再說,應該明白含含糊糊的運用技巧,那就是“先含含糊糊地抵擋一番,趕快去追究真相,務求弄清楚,才能罷手”。抵擋一番,暫時保留自己的麵子;不趕快去弄清真相,終究會沒有麵子。

“那件事進行得怎麼樣?”

“我並不清楚。”說得肯定而明白,也夠誠實。但是聽的人感受如何?不是覺得“不負責任”,便是認為“迷迷糊糊”。

“那件事進行得怎麼樣?”

“我並不清楚,我去問問看。”同樣明白而誠實,加上一些補救的動作,如果在場沒有外人,當然勉強可以接受,若是當著外人的麵,請問如何交代。

“那件事進行得怎麼樣?”

“已經快要完成了。”含含糊糊地抵擋一番,保住大家的麵子,事後趕快查明,並且具體地提出數據,才會長久地有麵子。事後自己認為反正已經抵擋成功,一直含含糊糊下去,就會變成糊糊塗塗,不再是含含糊糊了。

人要麵子乃是常情,有了麵子,應該設法保持,以免失去麵子。

還有,應該掌握含含糊糊的真實誠意,那就是“為了更大的和諧,把傷害減輕到最低限度”。

“聽說小李的父親拿商人的回扣,有沒有這回事?”

“我不太清楚。”明明知道得十分清楚,隻是不願意一傳再傳,對當事人及其家人造成多次傷害,這是慎言積德,並不是糊糊塗塗。

“老王那一天大發脾氣,要把他的兒子送到派出所去關起來。”說話的人其實不清楚事件的真相,隻想藉此套出內情。

“事情差不多就是這樣。”含含糊糊的答語,就不會活活被套進去,成為是非的傳播者。

“不是這樣。是他的兒子偷竊鄰居的錢,鄰居把前次被偷的珠寶也算在他身上。老王一氣之下,才把他兒子送到派出所,控告鄰居誣賴。”若是清清楚楚地陳述事實而對老王造成傷害,就必須考慮有否必要。

在某些場合,把事實說清楚,可能助長某些人的扭曲力量,清楚的陳述容易為有心人所利用,不如含含糊糊來得妥當。

精明人喜歡含含糊糊,因為正當而合理的運用,時常產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在我們的經驗當中,有很多事情根本講不清楚,也有很多事情愈講得清楚,問題愈多。

我們的傾向好像是:大家含含糊糊,自己吃一點小虧也就算了。如果要說清楚,那就要說得清清楚楚,絲毫都不肯讓步。

38、既不反對也不讚成

“並不反對”含有“反對”的成分;“不很讚成”結果也可能“讚成”。

“你讚成小王退出我們的社團嗎?”問這種問題的人,多半是不懷好意,等於“準備看人家出洋相”。

“讚成。”這樣回答的人,對自己相當不利。不是被利用,便是被嘲笑。

“我反對。”回答這樣的人,同樣吃虧。不是被嘲笑,便是被利用。

精明人對待這樣的問題,通常會提出反問:“你認為如何?”然後依據對方的論點,再適當地表示自己的意見。

但是,被反問的人往往警覺於對方的態度,也不表示讚成或反對。

“沒有啦,我隻是問問而已。”如此便會出現一種不了了知的結局。

如果被反問的人堅定地回答:“讚成。”我們雖然並不讚成,多半會隨聲附和:“我也不反對。”心裏想:“不反對不一定表示讚成。”

被反問的人若是回答:“我反對。”我們就算讚成,也會笑著說:“我也不是很讚成。”因為我們知道:“不是很讚成並不一定反對。”

有些持西方觀點的人,認為中國的精明人是“騎牆派”,見風轉舵,專門以虛情假意來討好人家;而且不夠果敢,缺乏膽識,稱不上有擔當。

其實,中國的精明人不過是警覺性特別高,不輕易吃虧上當。難道“明哲保身”、不願意任意遭受傷害,這樣也不可以嗎?我們對於烈士,除了形式上的祭祀之外,有多少人給予實質上的仿效。

精明人的基本立場,本來就是“既不反對也不讚成”,做到心裏有數就可以了。

我讚成,事情往往發展到我非反對不可的地步,豈非找自己的麻煩。

我反對,事情也可能演變到我不得不讚成的情況,到時再來反悔,不如暫時先持保留態度。

“第一案,去澳大利亞;第二案,到夏威夷,讚成第一案的請舉手。”

某甲聽得很清楚,馬上舉手讚成第一案呢。

到頭來還是怪自己粗心大意,警覺性不夠高,為什麼手舉得那麼快?過度反應,吃虧的畢竟還是自己呀。

某丙就做得很好,什麼案也不讚成,哪一案也不反對,結果還不是去了夏威夷,還可以喜洋洋地說:“我一開始就認為夏威夷比較好玩。”那麼,某甲聽了也就隻好獨自生悶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