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成為一個精明人就要你重新看待這句話。
“見人說人話”,就可以和“人”溝通。
“見鬼說鬼話”,就可以和“鬼”溝通。
見人說鬼話,見鬼說人話,那麼就不通了。
所以,“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是“溝通”的秘訣,也是和人相處、交朋友、給人好印象、了解對方的秘訣,這是一種技巧、一種藝術,怎麼能算是油滑、投機、不誠懇呢? 這句話也就是說:和對方交談時,應盡量使用對方能夠認同的語言,並說對方熟悉、關心的話題。
比如說,和南部的歐吉桑說話,最好用台語,和客家人說話,最好用客家話……說得不道地沒關係,隻要你說了,便能獲得他們對你的認同。在話題方麵,比如你和有小孩的女性說話,可說說孩子教育和柴米油鹽醬醋茶;和貿易公司職員說話,可說說景氣問題……說得不深入沒關係,隻要你開口了,他們便會不由自主地告訴你很多關於他自己和工作上的事情,如果你還善於引導,他恐怕連心事都要掏出來了。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人際關係上是很有用的一招,它的厲害在於抓住了人常以自我為中心的弱點,在言語上讓對方的獲得自我滿足,對方的防衛意識便會鬆軟下來,並且把你對他的客套、親切,當成你對他的關心,於是就對你產生好感。結果是,你了解他已有三四分,他對你卻還一無所知。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雖不一定會和對方建立親密的關係,但絕對是接近對方,和對方建立初步關係的好方法,如果你能這麼做,那麼保證你受益無窮。
不過,“人話、鬼話”是需要學習訓練的,也就是說,你要:
(1)訓練自己和人交往時,多談“您”,而少談“我”;如果你喜歡談“我”,那麼你就很容易把別人對你的客套當成關心。
(2)多了解各種行業的特色和動態,學習不同族群的語言,了解多了,自然能夠“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什麼人都可以交往了。
42、精明人的真經:少說多聽常點頭
誇誇其談的人不一定就是會說話的人。關鍵是要會聽,必要時,閉起嘴巴隻需點頭就可以了,這樣,反而能把話“說”得圓滿。
一個年輕人準備隻身出去闖天下,臨行前,他的父親鄭重其事地告訴他:“多聽少說常點頭”。
這位父親真可謂是一個精明人,“多聽少說常點頭”,真是待人處事成功的“潤滑劑”。
事實上,這句話這麵的意思相當淺白,不用解釋也能看懂,但這麼做究竟有什麼益處,可不是人人能懂。
“多聽”,就是多聽別人說,聽別人的做事經驗,聽別人的人際恩怨,聽別人話語透露出來的有關周圍環境的訊息……你多聽,別人就會因為你“多聽”而多說,他說得越多,你從中得至的知識訊息也就越多。
“少說”,能多聽,自然就會少說。少說不但可以“引導”對方多說,還可以避免流露自己的內心秘密,更可以避免因為說錯話,得罪別人。少說,你就成為了一個靜觀其變旁觀者,對於其中的一切變化,都盡在你的掌握之中了,你也就更能隨機應變。
“常點頭”,這並不是要你做個沒有主見的應聲蟲,而是避免在群體中成為別人眼裏“不合時宜”的人,也就是說,聽別人說話時,多點頭,表示你的專注,即使有不同意見,也要先點頭再提出。無關緊要的事,不必堅持己見,多點頭迎合,並且配合,這樣子人人會當你是好朋友,那麼,接下來的路也就會變得暢通無阻了。
“多聽少說常點頭”的原理就在於順著客觀環境,避免凸出自己,為的就是降低別人對你可能造成的傷害。
“多聽少說常點頭”這個原則適合於人一生中任何一個階段。初出社會“多聽少說常點頭”是學習;到了中年,事業呈現往上的態勢,“多聽少說常點頭”則可減少阻力;而在老年時期,事實上,老年人還有什麼好說的呢?不如緘默養氣,並且多“點頭”,鼓勵年輕人,否則就很難獲得別人的尊重,成為倚老賣老的老家夥了。
43、不要一下子把心掏出來
不要把心一下子就掏出來,這和修養、道德無關,而是從現實的角度來考慮的。
和人初見麵,或才見過幾次麵,就算你覺得這個人不錯,而你也喜歡他,也不該把你的心一下子就掏出來。
尤其是對自己還不了解的人,無論說話或作為,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廂情願。
告訴你不要一下子就把心掏出來,並不是說你要做個虛偽、城府深沉的人;而是人性複雜,你若一下子就把心掏出來給對方,用心和他交往,那麼就有可能“受傷”。
把心掏出來,這代表你的真誠和熱情,但見你把心掏出來,他也把心掏出來的人不太多,而且也有掏的是“假心”的人。若這種人又別有居心,剛好利用了你的弱點;好比薄情郎對癡情女一般,那麼你的日子就不好過了;而會玩手段的人,更可以因此把你玩弄於股掌之中。
也有一種人,你把心掏出來給他,他反而不會尊重你,把你看輕了。有些人就是有這種劣根性,你對他冷淡一些,他反而敬你又怕你,換句話說,對這種人來說,太容易得到的感情,他是不會去珍惜的,那麼你的付出不是很不值得嗎? 另外還有一種狀況,你一下子就把心掏出來,如果對方是個謹慎的人,那麼你反會嚇著了他,因為他懷疑你這麼坦城是另有目的,如果是這樣,你不是弄巧成拙,也弄壞了有可能發展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