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你把心掏給人家,結果沒有得到相等的對待,那種被“拋棄”、“背叛”的感覺是很不好受的。

因此,與其把心一下子掏出來,不如慢慢觀察對方,有了了解後再“交心”。你可以不虛偽,坦坦蕩蕩,但絕不可把感情放進去,要留些空間作為思考、緩衝——不摻雜感情因素,那麼一切就好辦了。

44、朋友借錢,不要怕說“不”

“不”,這個字好寫,但拿到人與人之間,卻很不容易說出口。很多人或因為感情因素,或因為個性關係,或因為時勢所迫,無法把“不”說出來,因而吃了大虧。

有這樣一個人,朋友向他借錢,總是無法拒絕,怕說了“不”,傷了對方,更怕說了“不”,對方日子發生困難。他的朋友們深知他的弱點,手頭不便就向他開口,當然有借有還的占大部分,但有借無還的也不在少數。小錢不還倒也無所謂,但有一天,有人向他借一大筆錢,說是要開店,這個人又無法說“不”,結果那人並沒有開店,錢拿了,人也不見了。

沒有勇氣說“不”,往往就會變成這種情形:軟土深掘,得寸進尺。常常要求你,拜托你——當然你並不一定會有損失,但造成損失的可能性相當高;而最重要的是,你無法說“不”,會越來越難以說出口,而一旦說出口,常常就造成很大的得罪。

因此該說“不”時,就要勇敢地說“不”。

不過在什麼情況之下說“不”,這才是個問題,因為如果你每天每件事都把“不”掛在嘴邊,那麼你也無法在人群中立足了。

其實可以先從“心”來考慮。也就是,當有人要向你借錢或要求做某件事時,你要先問你自己——我願不願意?而不是從利害來考量。如果你願意:赴湯蹈火,肝腦塗地,相信你也不在乎,也不會後悔的;如果根本是不願意,那麼就不必勉強自己,一勉強自己,你就不會快樂,每天活在“當時為什麼不拒絕”的悔恨當中。也許你本身並沒什麼損失,但因違背了你的心意,這件事反而成為你的負擔。

因此,當你不願意時,就要勇敢地說“不”

不過,說“不”也不是那麼簡單,而是需要技巧的,因為會要求你、拜托你的,大多是身邊的親朋同事,如果技巧不好,很容易就弄壞了彼此的關係。

技巧是因人而異的,不過也有一些原則可循:

要盡量委婉、平和,說明你要說“不”的原因,讓對方有台階下,也不致傷了和氣。如果可能,迂回一點講也可以,而不直接說“不”,對方如果不是白癡,應可聽懂你的弦外之音,這是“軟釘子”,而不是“硬釘子”。同時為了不得不,也可以適當地說些謊話。

不過,說“不”要學習,可以先從小事學起,久而久之,便可拿捏分寸,不會臉紅脖子粗,讓人一見就知道你的“不”並不堅定。此外,還可把自己塑造成有原則的人,那麼一些無謂的要求、拜托就不會降臨到你身上。當然,一切還是要先看你“願不願意”。

45、精明人的謊言能出彩

生活中,必然會有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謊言。隻要不是有意去傷害別人,善意的謊言也是可以的。

人生離不開謊言,因為社會進入文明化的運行機製後,謊言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因此自然而然也就產生了。生活中,在有些情況下,你不能不說謊。在一些非常時候,甚至隻能說謊,才能夠把一切變得完滿。

《最後一片葉子》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說,它的故事是這樣的:

在某醫院的一個病房裏,身患重病的病人房間外有一棵樹,樹葉被秋風一刮,一片一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落葉蕭蕭、淒風苦雨,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當樹葉全部掉完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被這種悲泣深深打動了,他用畫的樹葉裝飾樹枝,使那位瀕臨死亡的女病人堅強地活了下來。

作為小說,可能有點誇張,但現實生活中,類似於這樣的事例應當是不少的。這種謊言,就是生活中必要的,沒有這個謊言,那位女病人就會死去,要救活她,隻能製造謊言。

在醫療上,這種謊言是最多的。

作為醫生,對患者故意說謊,有時就是他們職業道德的一部分。比如對一個已確定為肝癌晚期的病人,醫生就不能將真相告訴病人。“什麼病?”“肝炎,有些嚴重。不過,你配合治療很快會好的。”這就是在撒謊,但這種謊言是必要的。

有的病人雖然患的不是晚期肝癌,是其他危及生命的病,但醫生同樣也不能對病人說:“你根本沒有希望了,就等著死吧!”這樣的一句真話,還沒一萬句謊言來的必要。

同樣,作為病人親友的人,在去探望病人時,即使知道他活不了幾天了,但也要與醫生配合,把謊撒下去,讓病人滿懷信心地接受治療。因為生命本身有時會創造奇跡的,誰也不能說絕對。即使沒有奇跡出現,讓病人充滿希望地多活兩天也是一種人道精神的表現。這個時候,你不撒謊,還能怎麼辦?

有很多老師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曆,經常教導學生要誠實,但對學生,老師有時卻不得不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