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2 / 3)

(6)猜謎式。

人們都喜歡愛猜謎。導遊如能結合景觀編些謎語,既介紹了景物,又增添了情趣。例如,有位導遊在杭州九溪十八澗對遊客這麼說:“清代文人俞樾到此,詩興大發,揮筆寫道:‘曲曲環環路,叮叮咚咚泉,遠遠近近山……’前麵已用了疊詞,朋友們猜猜看,第四句寫樹時,俞樾用的是什麼疊詞?”遊客們議論紛紛,一時誰也沒有猜出來。最後在導遊的啟發下,有位遊客猜出是“高高下下樹”。大家驚佩俞樾用詞精妙,這“高”和“下”貼切傳神,活畫了沿山而長的樹木的情致。再如,遊無錫蠡園時,導遊讓遊客先看春、夏、秋、冬四個亭子中的春亭,指著亭中的匾說:“春亭掛匾題的是‘滴翠’,表達了春天的綠,有特色,那麼,夏、秋、冬三個亭會用什麼題匾呢?大家猜一猜?”一石激起千層浪,遊客邊猜邊看,猜中的笑逐顏開,未中的敬佩題匾者文筆之妙。

(7)答問式。

即針對遊客的提問作介紹,力求有問必答,應答如流,答得提問者滿意,旁聽者有味。這應該是導遊人員必須掌握的基本功。答問式的導遊不僅針對性強,還能使導遊和遊客間的感情融洽起來。

124、“流行語”為你添姿著色

“流行語”它和著時代的脈搏,折射著生活的靈光,為人們的日常言談增添著魅力與色彩。

流行語並不一定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共同族、規範語,它有較強的地域特征。例如香港人把談戀愛剛結婚者稱為“拍拖”;廣東人逢人稱“阿哥”;南京人說事情好到極點——“蓋帽了”;四川人把聊天稱作“擺龍門陣”;北京人談吃喝用“開”:“走,哥兒們開他兩杯!”有些流行語在傳播中擴大了範圍,如北京人把閑談聊天叫“侃”,現在其他不少地方也用開了——“沒事我們一道侃去!”

大多流行語往往在一定的年齡、文化水平以及職業的人群中使用。比如在商業界,“看好”、“看漲”、“看跌”、“滑坡”、“走俏”等詞語運用普遍;在演藝圈,“走紅”、“領銜”、“很性感”、“搭檔”很流行。流行語多數是現有詞句的一種比喻、替代、延伸,例如知識分子把從商稱為“下海”,改行叫做“跳槽”,撰寫文章搞創作戲稱是“碼字”。

流行語具有較強較濃的時代色彩,沉澱著一定時期內的政治色彩、文化特點與生活氣息。比如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舊時代是“內人”、“太太”,“文革”時期稱“革命戰友”,現代則有“愛人”、“那人”、“另一半”等說法。說一個人樣子好、氣質佳,以前是“眉清目秀”,後來是“健壯朝氣”,現在是“瀟灑風流”、“有魅力”、“有女人味”、有氣質等。

在日常談話、交往活動中,恰到好處地使用流行語可以起到多方麵的作用。

可豐富、更新自己的談話色調。一個人的談話色調既包括話題、語調、聲音的選擇,也指詞句的篩選與錘煉。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與別人交談時老是一種腔調,老運用一些自己重複多遍、陳舊蹩腳的詞句、口頭禪,毫無新鮮明朗的氣息,給人的感覺是迂腐而沉悶,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之乎者也”不斷;又像《編輯部的故事》中的牛大姐,官腔套話不離口。跟上時代的步伐,注意吸收運用流行的詞句,可以使自己的談吐變得豐富多彩,永遠保持談話色調的生機、活力,使話語常講常新。

可溝通聯係,贏得別人好感。愉快順利的交談活動,往往離不開流行語的使用。比如稱呼別人,以前多是“師傅”、“同誌”、“××長”,現在多用“女士”、“先生”、“小姐”、“老板”、“小妹”、“美女”等等,這樣更能增強談話雙方的親近感、尊敬感,使交談始終處於自如輕鬆的狀態,不致因過於拘謹、正兒八經而影響溝通,引起別人反感。

可調料逗趣,增添生活情趣。生活是五彩斑斕的萬花筒,人們常在一起聊天、玩笑,少不了流行語的點綴。一位學生擠到一群同學堆裏,發現一位女生新穿了一件連衣裙,故意驚呼道:“哇!真3.14!”這3.14是圓周率兀,與流行語“派”諧音,因而立刻博得大家一陣歡心的大笑。

流行語怎麼來的?或許有人會問。其實,流行語不是哪位名人或語文學家創造發明出來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留心生活,留心別人的言談,並借鑒發揮,推陳出新,啟動靈感,隨口說出。平時不妨從以下幾方麵去搜集學習。

(1)從電視電影裏學。當代影視與人們的生活愈來愈貼近,不少精彩對白、主持人的即興妙語、廣告好詞令人讚歎不絕,我們可以從中借鑒。比如有人勸朋友去看一個展覽:“去看看吧,不看不知道,展覽真奇妙!”顯然這裏仿用了“正大綜藝”主持人的開場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