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從港台語言中學。港台的一些語彙也可以拿來用。如“真性格”、“好帥”、“當心公司炒你魷魚喲”等等,很新奇,用語優美,不妨一借。
(3)從西方語彙中學。比如現在流行於人們嘴邊的“OK”,用處極為廣泛。“真棒”、“挺好”叫“OK”,“快活”、“開心”、“叫絕”、“精彩”是“OK”,“行”、“是”、“對”還是“OK”,而且現在更加簡化以一個“O”,代替“OK”。這種叫法簡潔明了,聲音清脆,韻味十足,隨口說出便能美化交際生活,活躍交談氣氛。
(4)從流行歌曲中學。許多流行歌曲不但能唱出人們的真情、心聲,而且吐詞通俗,生活氣息濃。某男士談戀愛,剛接觸對方,生怕對方看不中自己的“外相”,幾句千方百計後,說道:“我知道我很醜,可是我也很溫柔。”他妙用了趙傳的一首歌名,很快贏得姑娘的好感。再如“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的未來不是夢”、“你知道我在等你嗎?”等,結合講話的場合、語境、心境,信手拈來,適時穿插,一定情趣斐然。
(5)從報刊用語裏學。如某報上曾有一篇題為《檢察機關渾身是眼》的文章,某位善談者巧借活用,與人評論小偷:“他渾身是手,什麼不偷?”提醒誤入情網的朋友:“別理她,她渾身是膠,粘住了,你還了得?”假如有人蒙受不白之冤,事過境遷,真假莫辨,多次申訴,也得不到解決,怎麼跟人說?“咳!你就是渾身是嘴,也說不清呀!”豈不妙哉。
(6)從學科行業語中學。把不同學科、行業的術語移用於別的講話場合,張冠李戴,也非常風趣。如有人說自己樣子難看:“你真英俊,市場上緊俏;我呢?樣子一般,市場疲軟哪!”
(7)從方言俚語中學。方言俚語表達含蓄,俗得夠味,很受人們喜愛。如“沒治”在上海話是好到絕頂之意,有人看聶氏下棋:“聶衛平這盤棋贏得沒治了!”“磨牙”北方方言中是費口舌之意,我們也可以拿來運用,如:“還磨牙什麼?快走吧!”
運用流行語一般有三種方法:
沿用法。就是直接運用人們熟知的詞彙語句,表述類似情況。有人品嚐一道菜,讚歎道:“味道真是好極了!”這就是從電視廣告中沿用過來的。
仿用法。就是在原詞原句的基礎上,調換個別詞語,表達自己要說的意思。如有首歌名《投入地愛一次》,有人改行做生意,對同事說:“我橫下心來,投入地商一次!”假若你與朋友去跳舞,可說成“投入地舞一次”,多有味!還有曾經紅極一時的青春偶像劇《將愛情進行到底》,後來又衍生出各種版本的“將××進行到底”。
移用法。把常用於某種場合的詞語轉移到其他場合。比如說自己緊張、失望:“當時我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進入了一級戰備狀態”、“我的情緒一下從沸點降到冰點”。這裏將“一級戰備狀態”、“沸點”、“冰點”等軍事、物理術語移了過來,大詞小用,別致詼諧。
當然,運用流行語必須適合交談對象的年齡、知識水平以及聽話背景。某大學一研究生對她的同學講:“喂,你的‘另一半’來了!”這“另一半”是對象的意思,語出張賢亮小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大學校園很流行,如果到農村去說,未必有人懂。
生活之中,我們也可以聽到一些肮髒、低級、不健康的“流行語”,它們或來自黑道、賭場、或者就是我們周圍一些文化素養差的人“發明”的,比如談到“性”,在許多地方可謂汙語泛濫,不堪入耳。這些並不是我們要吸收的,它們作為糟粕,隻能從流行語中鏟除。而唯有那些健康、文明、富於情趣的流行語才能使我們的交際生活錦上添花,多姿多采。
125、插嘴是一件不禮貌的事情
打斷他人的言談,不僅是不禮貌的事,而且什麼事情也不易談成。
許多人過分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斷能力,往往不等別人把話問完,就中途插嘴。這種急躁的態度,很容易造成損失,不隻弄錯了問話意圖,而且中途打斷對方,也有失禮貌。
當然,在別人說話時一言不發也不好。對方說到關鍵的時刻,說完後,你隻看著對方,而不說話,對方會感到很尷尬,他會以為自己沒有說清楚而繼續說下去。
有些人在別人說話時,唯唯諾諾,仿佛都聽進去了,等到別人說完,卻又問道:“很抱歉,你剛才說些什麼?”對他來說,也許隻是一時心不在焉,聽漏了重點,對說話的人卻是件很失禮的事。
傾聽對方說話時的神情也很重要。聽別人說話時,眼睛卻望著地下,或嘴巴微張,呆呆地聽,甚至重複發問好幾次,都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人們常會輕率地問:“剛才這個問題的意思,能解釋一下嗎?”或者不經大腦就說:“我不太了解剛才這個問題的意思。”這些話都不算得體,你不妨這樣表示:“據我聽到的,你的意思是否這樣呢?”
即使你真的沒聽懂,或聽漏了一兩句,也千萬別在對方說話途中突然提出問題,必須等到他把話說完,再提出:“很抱歉!剛才中間有一兩句你說的是……嗎?”如果你是在對方談話中間打斷,問:“等等,你剛才這句話能不能再重複一遍?”這樣,會使對方有一種受到命令或指示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