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曲說就是拐彎抹角,曲折暗示地說,從而達到表述隱衷的目的,在通常情況下精明與直截了當地表述隱衷無緣,直抒胸臆是抒情的效果,而非精明的旨意。當精明人間接暗示,誘使對方頓悟之時,我們說他成功了。生活中,你也許會對不可改變的事情不滿意,並因此而感到困窘。如果你直接把它們說出來,並不能顯示你的過人之處。但是你若能用曲折暗示之法,表明你對困窘似乎采取無所謂的態度,那你就是一個精明兼聰明人。
經理:“阿華,看起來你今天精神不怎麼好。”
阿華:“經理,你不知道,我和妻子非要上天不可了。”
經理:“這話從何說起?”
阿華:“我們那寶貝兒子在媽媽麵前吵著要月亮了,我和妻子哪有不上天之理呢?”
阿華的苦衷是說明現在的小孩子太難教了,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爺爺奶奶又是孩子們的保護神,因此爸爸難做,有時刀山要上火海要下,有時天要上地要下。
社交場合總有許多衝突,由於某些利害關係,對你的朋友的是非當場不能批評,自然是暗示為上,最好是以荒誕不經的方式讓對方明白。
如朋友請客、吃飯、喝酒是常事,也是樂事,但有的朋友小氣,無心計的人直接批評,定會將樂事變成惱人之事,大家也會因此不歡而散,但在精明的人那兒,這一點就不存在了。
一次,幾位朋友一起赴宴,宴席上的玻璃杯很小,其中一位老兄感到很不過癮,而主人斟酒,每次又隻斟半杯。
突然,這位仁兄問主人,“老哥,你家裏有鋸子嗎?請借我一用。”
“不知老兄做什麼用?”
這位仁兄指著酒杯說:“這杯子上半截既然盛不得酒,要它何用?鋸去豈不更好!”
這建議可謂聳人聽聞,很明顯是不可實現的,但彼此之間心照不宣,這比你直接說出自己的要求,心理抗阻要小些。
從心理上來看,一般人所進行的社會交往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因此常把自己的真正心理嚴密地保護起來。這樣就會出現人們口中說的和心中想的往往不大一樣。心與口之間的錯位給人以回味的餘地,可形成一種言外之意的情趣。換句話說,直說隱衷到了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的程度,就能生出一種高明的效果。
三個女工一起談到一個急於結婚的男人。十七歲的少女:“那個男人是不是長得很英俊?”
二十五歲的大姑娘:“那個男人一個月的薪水有多少?”
三十五歲的老處女:“那個男人在哪兒?”
這些是三位女人的心裏話,顯而易見各自的隱衷不同。前兩位的話不可笑,可樂的是第三位,急不可待的樣子都表現出來了。
直說隱衷,並非真的將隱衷做直接的、現實的表達,而是通過片麵的邏輯,做假定的、非實用的、不科學的表達。這種表現的方法容易在一些特殊的條件下,如家庭環境最易產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人和小孩之間產生的此類效果。
兒子有一天忽然問爸爸:“爸爸,在你還小的時候,你爸打過你嗎?”
“當然,他是打過我的。”爸爸說。
“那麼,當你爸爸是個小孩的時候,他爸打過他嗎?”
“當然,他爸打過他。”爸爸笑著回答。
兒子想了一會兒,然後又問:“爸爸,假如您願意合作的話,我們可以中止這種惡性循環的暴力行為”。
兒子的直言,迫使爸爸不得不和他談“合作”的條件,反省一些對兒子不公正的舉動。如果兒子不直言,就一定會將爸爸視為一個不民主的暴君,適合的精明幫助這位兒子找到了平等。
133、故作愚蠢化解尷尬境遇
故作愚蠢化解尷尬需要用高人一籌的智慧作為背景,並輔之以別具一格的自由心態,這樣說出的話才有精明人的意境。
有時故作愚蠢可以化解尷尬,為了達到溝通的目的,需要有意識地為自己的錯或別人的錯做一些必要的掩飾。這時,故作愚蠢就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
在與陌生人交談時,雙方都免不了要有短暫的拘謹,甚至尷尬。如果對方在年齡上小於你,社會閱曆少於你,你就有必要幫助他消除這種完全沒有必要的緊張。
另外,人們往往難以處理的還有自己不明白的或對方突然而來的冒犯言行所造成的尷尬場麵。精明人一般會將錯就錯,用幽默的方式來化解尷尬。
一天,幾位同學一起去看望高中時的老師,多年不見,老師就詢問他們每個人的情況。
“見到你真高興。”老師最後問一位女同學也像前麵的同學一樣客氣,“你丈夫好吧?”
“對不起,老師,我還沒有出嫁……”
“噢,明白了,你的丈夫還沒娶你!”
一個很尷尬的局麵,經精明的老師這麼一句話,馬上就消失了,同時也保住了女同學的麵子,老師第一句話錯在心不在焉說了一句“蠢話”,知道錯後,他急中生智,又說了一句“蠢話”,此時大家知道他是有意為之的,一瞬間便心領神會。
說出精妙的語言之前要仔細考慮環境和對象,如果你對對方還沒有足夠的認識,他對你的尊敬往往還沒有達到可以冒險試一下開玩笑的程度。
上述的那位精明的老師處理十分恰當,因為他了解自己的學生,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
蠢言蠢行之法有時也可帶一定的善意性的攻擊,這種攻擊因富於人情味,很容易引起對方的同情心,進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戰後的某個國家,物資奇缺,就連買釘子都很難,常需通過一些部門內部有交情,開“後門”才買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