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2 / 3)

林肯總統為了打發一位不速之客,曾說過一次假話,演過一次假戲。

一天,林肯總統身體不適,不想接見前來白宮嘮嘮叨叨要求一官半職的人。

但一個令人討厭的家夥賴在林肯身旁,準備坐下來長談。林肯非常厭煩,但出於禮貌不能直接把他趕走。

這時,正好有總統的醫生走進房裏。林肯急忙向他伸出雙手,問道:“醫生,我手上的斑點到底是些什麼東西。

“那是假天花,就是輕度的天花。”醫生說。

“我全身都有。”林肯說:“我看它是會傳染的,對嗎?”

那位來客聽到這番話,馬上站起來,大聲喊道:“好吧,我現在不便多留了,林肯先生。我沒有什麼事,隻是來探望你的。”

“呀,不必這麼急急忙忙嘛,先生。”林肯輕快地說。

“謝謝你,先生,我下次再來看你。”說罷他朝門外頭也不回地走了。

林肯先生的假戲真做,還有賴於總統的醫生的配合協助。他的“假天花”,嚇走了不速之客,足見他善於急中生智,並顯示出名人的精明智慧。

假戲真做法就是將計就計,在對方的圈套外設一個圈套,接著便是要估準敵意,誘使對方上鉤,這樣才能以謬製謬,以惡還惡。

明初年間,某地有一知府姓曹,自稱是三國曹操的後代。一日曹知府在看戲,正逢演《捉放曹》。扮演者姓趙名生,演技高超,把曹操的奸詐、陰險表演得淋漓盡致。曹知府見到自己的祖先被侮辱,不禁大怒,當即派公差捉趙生進府,要治他的罪。

公差去捉趙生時,趙生不知其故,公差以實情相告。趙生聽後,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進了知府衙門。

曹知府見趙生昂然而來,拍案喝道:“大膽刁民,見本府為何不跪!”

趙生瞪眼反問:“大膽府官,既知曹丞相蒞臨,怎麼不下跪迎接!”

曹知府氣得臉色發青:“你,你,誰認你是丞相?你是唱戲假扮的。”

趙生冷笑一聲:“哼!大人既然知道我是假扮者,為什麼還要派人將我抓來治罪呢?”

曹知府張口結舌,無話以答。隻得將趙生放了。

假戲要真做。戲是假的,但反擊是真的。因此,不但要演得像,誘使對方上當,而且要演得真,來真格的,更要演得好,才有好的效果。

136、大智若愚法——糊塗中的精明

大智若愚法是一種善意的攻擊,這種攻擊由於富有人情味,很容易引起對方的同情,所以,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智若愚是以愚的形式來表達智的內容,屬於先抑後揚。先抑,可以使人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即產生一種“你不行”的錯覺;後揚,則迅速打破了這種思維定勢,出人意外,令人驚奇。前後對比強烈,效果迥異,從而產生幽默的情趣。

精明人家不可把自己的智慧放在臉上,而應當把智慧藏起來,因為理智與情趣是互相矛盾的,智慧愈是直接表述出來,愈是缺少精明之感。因此,為了取得精明的效果,往往需要假作癡呆,故作蠢言,這就是大智若愚的精明法門。

約翰是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學習成績不算很好,但教師認為他處理問題有獨到之處。一次,教師約了一位心理學家來考問他。

心理學家開門見山就問:“《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誰的作品?”

約翰懶洋洋地說:“我怎麼會知道,像我這樣年紀的孩子是不會看莎士比亞的作品的!”

約翰的回答,就是大智若愚法。表麵上看來,他好像沒有回答心理學家的問題,可是實際上他已經準確地回答了問題。這種方式在於巧妙地運用了邏輯矛盾來表現他的聰明。

美國第九任總統威廉?亨利?哈裏遜出生在一個小鎮上。他是個很窮困、但很精明的孩子。鎮上的人常常喜歡捉弄他,經常把一枚五分和一枚一角的硬幣扔在他麵前,讓他任意撿一個。威廉總是撿那枚五分的。

有一天,一個婦女問他:“為什麼你不撿一角的?難道你不知道哪個更值錢一些嗎?”

“我當然知道。”威廉慢條斯理地說:“不過,如果我拿了那枚一角的,恐怕他們就再沒興趣扔錢給我了。”

威廉撿錢用的也是大智若愚法。他隻撿五分的硬幣似乎表現了他的“愚”,但他為了讓鎮上人有興趣扔錢給他,卻顯示了他的“智”。而這種“智”卻深藏在“愚”的表現形式中,看起來也就大智若愚了。正因如此,人們又禁不住要欽佩小威廉的機智和聰明了。

在現實交際中,適當地運用“大智若愚”的技巧,能增添談話的趣味,活躍談話的氣氛,並能充分表現他的才智和精明,使人對你產生好感,從而使你的人際易於成功。但是注意的是,運用這一技巧時,必須適可而止,水到渠成,切忌矯揉造作,否則,就會給人一種自作聰明,嘩眾取寵的賣弄之感,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弄巧成拙,前功盡棄。

137、指鹿為馬,指白說黑

把白的說成黑的,從而產生反差,傳達另外一層真正要表示的意思,達到交流的真正目的。

人們之所以能心照不宣,原因是語言表層含義的不同,從字麵上看,你是指鹿為馬,指白說黑,從深層意思上說你傳達了另外一層意思,這層意思雖不明言,但已了然於心,而其了然的程度比明白講出來更深,更能表現出精明感。

殺豬的和賣茶的打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