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巧妙地變換語言的使用場合是精明人說法慣用的手法之一,這一點對於那些婦孺皆知的新詞新語來說更是恰當不過。巧套常言的說話技巧,顧名思義,就是人們在交際當中巧妙地套用某些流行程度較高,而又對自己所關心主題有某種暗示意義的詞句,來幫助自己擺脫僵局或製造特殊的語言效果。
這種說話技巧有很強的“逢場作戲”、臨場發揮特點,又因為語言新穎別致,比擬含蓄幽默,因而使用的次數也比較多。隻要留心觀察一下自己周圍的人和事,就會發現幾乎到處都是這種技巧的“用武之地”。
電影院裏正在放映著一部最新引進的奧斯卡獲獎影片,由於是本市首場放映,所以人員爆滿。
小陳和小李坐在最後一排上,前麵一排幾個小夥子為了看得更清楚半立半坐了起來。
“哎,大家瞧瞧,這可真得稱做是‘隔行如隔山’呐!”個頭矮小的小陳一語既出,滿座嘩然。前麵一排那幾個小夥子也注意到自己妨礙他人了,不好意思地回頭笑了笑,坐了下去。
照常規做法,有些人可能會怒氣衝衝地衝著對方說:“不要隻顧自己方便,電影院是大家的嘛!”還有些人甚至會說出更為不客氣的話來。但冷靜地考慮一下,小陳采用了一種可謂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借用常言的力量來提醒對方,讓其既認識到錯誤,又保全了對方麵子。
“隔行如隔山”一語本義是指各個職業、行業都有它一整套相應的操作規範和方法,不會是千篇一律的;對於兩個不同行業的人來說,要想簡單地以己推彼,一通百通那是不可能的。這裏的“行”是指行業、職業,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常語形象比喻了不同種類行業的相對獨立性。
小陳在電影院這個特殊場合下對這一常用語的含義作了一番曲解,他說“隔行如隔山”,是指自己跟前排觀眾隻有一“行”之差,但由於前排觀眾擋住了自己的視線因而宛然在他和電影當中成了一座“山”。
小陳在自己的權益受到別人損害時能巧套常言,避免了自己和他人的不快,達到維護自身權益的目的,這是精明語言的獨特“功勞”。
每天,人們都在為生活或為工作而忙碌,誰也不希望自己應該享有的權利被他人肆意剝奪,在這種時候,你不妨想一想能不能采用巧套常言的技巧來臨危解難。
對於在異地他鄉工作的人來說,每年的假期買票探親便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尤其令人感到氣憤的是:有些人明明來得晚,卻不願意到如龍的長隊尾部去排著,而是橫插一腳,這既是對他人權益的侵犯,也體現出這種人自身素質的不合格。
有的人則很會對付這種行為。
當你在售票點買票的時候,肯定會遇到過這種情況,一些來得晚的人試圖擠進長隊前頭。
“大家要小心‘第三者插足’啊!”如果能有人這樣高喊一聲,那麼引人發笑的同時,自然也會引起大家的隨聲附和。
那兩個小夥子伸出的腳收了回來,頭也不抬地跑到後麵排隊去了。
這才是精明人之所以能為廣大人民所青睞的一個原因:機智而不庸俗,誇張但不脫離生活。
巧套常言是比較容易掌握的一種語言技巧,但在使用過程中也應注意一些具體問題。一是要熟悉常語的同時,最好能清楚它的本來涵義,否則就有可能被人反認為真愚真癡。二是要找出常語和所喻對象二者之間的相似性,做到這點就不由它不風趣可笑。
148、字詞拆合有道理
加減乘除,隻要用得巧妙,也是別有情趣。
語言之所以能夠促成妙趣橫生,不外乎幾個特點:一是它往往有一語多義、一義多語的情況;二是語言中音同字不同、字同音不同的情況。說話的人如果能抓住語言的上述特點,或是變換場合,或是強作扭曲,引人聯想,便會產生妙趣橫生的效果。
字詞拆合是從語言的組合和結構特點入手,並兼用上麵提到的語言的其他兩個特點,以個別字、詞的拆離或組合為手段造成歧義,從而構成妙趣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