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長安之變(下)(2 / 2)

一日後,蔡邕上疏認罪,並對王允解釋道:“我雖然被那董卓看重,卻沒有被官職和爵位所收買。畢竟我也算深明君臣大義,豈會背叛朝廷、袒護董卓?!如今不明世事,犯下過錯,還希望能夠免我一死。我情願受各種刑罰,隻求能有一個機會來完成撰寫的漢史……”

在曹操的奔走下,此書一經傳出,許多士大夫都有些惻隱不忍,上疏為蔡邕求情。

太尉馬日磾更是專程前往王允府邸,替蔡邕求情道:“伯喈是難得的曠世奇才,學問淵博,見多識廣,特別是對本朝故事了解頗多,應當給他機會,讓他繼續寫成史書,定將是一代巨典!況且伯喈以忠孝聞名於士大夫之中,現在以莫須有之名給他判罪,恐怕會讓朝廷有失眾望,人心不服啊!”

不過現在王允也有些騎虎難下,考慮到自己的威信,他依然不肯讓步,反而對馬日磾說道:“從前,武帝就是憐惜司馬遷的才華,讓他活了下來。結果司馬遷不思感恩,卻寫出了謗書,以致流傳後世、有損朝廷威儀!

現在國勢衰微,各地諸侯並起,對朝廷並無多少敬意。而那蔡邕卻對董卓感恩戴德,立場不穩。如果讓蔡邕活了下來,那他就有可能偷偷誹謗、汙蔑咱們的幼主,對咱們這些先前委曲求全的臣子也會百般詆毀!到時候不僅無益於道德教化,反而會讓忠良們蒙受批評與指責!蔡邕,非死不可!”

馬日磾很是無奈,知道王允拿定了主意,也隻能退走。他對等候在家中的曹操說道:“王允已經打定了主意,聽不進別人的勸說了。要知道,善待人才,乃是一個朝廷得以維持和發展的命脈;整理史料、流傳經典,則是朝廷法統製定維護的保障之一。如今王允這般不重視賢才,切斷了朝廷的命脈,阻礙了經典的傳承,豈能長久?隻是可惜了伯喈這個人才!”

數日後,就在曹昂服從朝廷的奏疏抵京後的第二天,就在史渙押解物資進京的前兩天,蔡邕被王允下令處死!

蔡邕死訊傳開之後,董卓舊部大驚。蔡邕隻不過受過董卓的厚遇而已,可是就連他這樣被公認的賢才都被王允活活逼死,就連曹操、馬日磾等人接連求情都能被王允硬生生否決,我們這些王允眼中的逆黨難道還會有什麼好下場嗎?!

就在蔡邕被處死後的第三天,長安城內軍營中發生營嘯,數十名忠於朝廷的校尉被亂軍斬殺。亂軍衝出營寨,衝進城裏燒殺搶掠,直到呂布出麵彈壓並許下重賞,士兵們才聽從命令返回營地,此時的長安城已經亂成一團、四處火起。

見此情況,士孫瑞趕忙跑到王允府上,勸說他以皇帝劉協的名義,趕緊下詔赦免董卓麾下各部將領,以安撫軍心。

可是王允反複思量,卻將這個意見否決,反而對士孫瑞說道:“部屬身不由己,聽從董卓調遣,這才犯下了過錯,依照他們本心而言,並沒有多少罪過。可是如果咱們突然給他們加上惡逆的罪名,再下令****他們,反而會讓他們猜疑恐懼,心裏無法承受。所以說,赦免他們無罪,並不能讓他們安心,也不是亂軍應該享受的待遇,咱們還不如讓他們接受一定的懲罰,以明軍紀、定人心!”

王允所說的也有些道理,士孫瑞歎息一聲,也就不再相勸。消息傳出後,涼州軍中將領們卻很是心涼。先前的營嘯隻是試探,沒想到竟然試出如此結局。

既然朝廷不肯公開赦免大家,那就很可能秋後算賬,追究大家當日在董卓帳下的罪行。當時大家抗拒關東盟軍、殺了不少人,從洛陽撤往長安的路上又對百姓們燒殺搶掠,如果追究起來,誰能夠在王允手中保全性命?!從此,軍中傳言王允有意誅殺所有涼州人,人人自危!

曹操很快聽說了這個消息,為防意外,他趕緊向王允進言道:“涼州軍一直害怕大人追究他們從逆的罪行,可大人卻一直不肯公開赦免他們。眼下更是有傳言說,大人要誅殺所有涼州人,城內外軍心已經不穩!現在城中皇甫嵩資格最老、威信最高,還請王公趕緊向涼州軍保證他們的安全,並派皇甫將軍前往陝縣統領軍隊、安撫軍心。”

王允有些遲疑,卻還是搖頭說道:“朝廷做事,何必向這些武人說明,白白有損朝廷的威儀。何況西涼軍盤踞陝縣的時日過久,我正有意讓他們移營,如果再讓皇甫將軍前往,說不定又要多耗些日子,現在城中錢糧不足,哪裏還能耽誤?!”

見王允固執己見,曹操隻能歎息離開,對從人說道:“如此,中興無望,朝廷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