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跟著厚黑學交際(2)(1 / 3)

因為有了這番感悟,李斯決心改變自己的境遇,於是他毅然辭掉官職,拜當時的大思想家荀子為師,跟著他學習如何輔佐君主,治理國家。學成以後,李斯知道僅僅有學識還不行,選擇一個值得依靠的“靠山”更為重要。他認為地位低下是一種恥辱,生活窮困是一種悲哀,他要改變自己的命運。當時群雄混戰,天下紛亂,隻有秦國才有統一天下的能力,而秦王嬴政也確實有統一天下的抱負,現在正是秦園用人的時候,他覺得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到了。

李斯到了秦國後,先設法進入呂不韋的丞相府做家臣,並努力表現自己,受到了呂不韋的賞識。呂不韋看到李斯是個有才之人,便任命他做侍衛官,李斯這時才有了接近秦王嬴政的機會。經過耐心的等待,李斯終於有了向嬴政進言的機會,他對嬴政說:“一個人要想成就大業,抓住機會,消滅對手是最關鍵的。當年秦穆公稱霸的時候,沒能兼並其他的國家,是因為那時的諸侯國還都很強大。可現在情況不同了,憑著目前秦國的強大,加上您英明的領導,完全有能力消滅其他諸侯國,實現一統天下的大業。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啊!如果您現在不趁機消滅了他們,等到他們都強大起來,再圖霸業可就為時已晚了啊!”

這一番話說到嬴政的心裏去了,此時的嬴政考慮的正是如何消滅其他諸侯國,把天下疆土盡歸秦國。

由此,嬴政認為李斯是老天派下來幫助他統一天下的助手,於是任命李斯為長史。在得到嬴政的重用後,李斯終於可以盡展胸中所學了。他暗中派人遊說各國,收買賢臣,離間各國關係,將實力本就在秦國之下的諸侯國實力進一步削弱。隨著各國被嬴政逐一吞並,李斯的官職也不斷提升。在秦國實現統一天下的目標之後,李斯也成功地成為秦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之後,李斯又建議做了始皇帝的嬴政燒毀《詩》、《書》和諸子百家等各種學說著作;統一全國的法律製度;統一文字、度量衡等。這些提議都深得秦始皇的讚賞,並一一付諸實行。

李斯見老鼠而知人事,能夠拜師荀子,學有所成,確實是不可多得的有才之士,但他之所以能夠成就大業,最關鍵的是他認識到了“靠山”的重要性,並成功地找到了最可靠的“靠山”,所以才能才華盡展,放手而為,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這也正印證了“背靠大樹好乘涼”這句話。由此可見“靠山”的重要性。

慧眼識貴人,納入關係網

人人都想成就一番功業,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製約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能力的大小,環境的優劣,關係網的疏密等。在能力和環境一定的條件下,機會往往是決定人成敗的關鍵,而機會又往往是由人帶來的,所以在一定情形下,認識什麼人,與什麼人交往就成了決定人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在這個時候,那些有貴人相助,關係網密而深的人獲得成功的機會當然就更多一些。

漢朝鄧禹就是一個慧眼識貴人的有“識”之士。鄧禹早年遊學京師時就看出同在京師遊學的劉秀是個不凡之人,於是他主動與劉秀交往,兩人誌同道合,話語投機,關係很快就密切起來。

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農民起義軍將劉玄立為皇帝,扯出漢朝旗號發展義軍。起義軍領袖聽說鄧禹才華出眾,就多次把他推薦給劉玄。而鄧禹敏銳地觀察出劉玄政權內部的矛盾很多,知道劉玄難成大事,於是每一次他都婉言謝絕。一年冬天,劉玄派劉秀以大司馬的名義去河北安撫郡縣。鄧禹聽到消息後,就立即去追趕他,一直追到鄴城才追上。兩人當晚同床而臥,徹夜暢談,縱論天下大勢,彼此更是惺惺相惜。鄧禹看出劉秀絕非人下之才,將來必定顯貴無比,於是他為劉秀分析當時的形勢,向劉秀建議自立政權,號令群雄,他說:

“目前劉玄雖然已經定都關西,好像已成大勢,但此時關東還未安寧。赤眉、青犢等各路起義軍成千上萬,各自為戰,劃分地盤,還經常互相攻伐。稱帝的劉玄又是個庸碌無為之輩,自己沒有什麼主見。在這種天下大亂、分崩離析的情況下,你即便為劉玄立下汗馬功勞,也難以與當初高祖那樣的事業相媲美,如果你自立政權,號召天下,我相信以你的才能一定可以平定亂世,立萬世功業。”

鄧禹對政治、軍事的一番分析和推心置腹的建議,堅定了劉秀創立帝王大業的決心。第二天,劉秀便宣布自立,並任命鄧禹為將軍,開始了他建立霸業的征程。

後來,劉秀受到王朗的攻擊,因感覺自己勢單力薄,大業難成,不禁有些灰心喪氣,於是在與鄧禹的交談之中流露出了幾分畏難情緒。鄧禹對劉秀卻是一向信心堅定,他安慰劉秀說:“現在天下混亂不堪,百姓流離失所,整天惶恐不安,人心思治,天下人盼望有道明君的心情就像兒子盼望母親一樣。而且,自古以來能夠成就帝王之業的都是道德品行高出眾人的有才之士,而不是那些一時得勢的人。所以,暫時的勢力大小並不能決定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