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變相說“不”。在拒絕別人的時候,可以采取迂回戰術,巧妙地把對方的話題引向別處,從而達到拒絕的目的。這種方法通常對孩子比較有效。
在拒絕長輩、領導的時候,就需要特別謹慎了。這個時候你可以適當滿足其一部分要求,這有利於避其鋒芒,讓對方感覺到你是給他麵子,他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6)具備充分的理由。當對對方的要求真的無能為力時,你可以坦誠而詳細地向對方說明自己拒絕的理由,這樣有利於讓對方明白不是你不想答應他的要求,而是你真的沒辦法。需要注意的是,你的理由不能模棱兩可,也不能猶豫不決。拒絕的話不宜拐彎抹角,否則容易讓對方產生誤解。
(7)語氣緩和。不同的說話語態產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因此在拒絕別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說話的語態。
具體說來,就是要盡量做到語氣緩和。一句話用緩和的語氣表達出來和用生硬、冷淡的語氣表達出來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緩和的語態往往在達到你預期目的的同時,還不會影響彼此之間的感情,從而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矛盾與衝突。所以在拒絕別人時,要盡量使語氣緩和,盡量不用粗暴生硬的語氣。
(8)占據有利位置。當別人對你提出你無法答應的要求的時候,在拒絕之前,就應該占據有利的位置,這樣的位置容易讓雙方心平氣和地交流,從而避免產生誤解。
拒絕別人時,可以不時地看表或看看書本雜誌或者是手指,都是拒絕的暗示。
先聲奪人,出奇製勝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說:“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盍及其勞且未定也伐諸!”也就是說,打仗的時候,如果需要搶先製勝,就需要先用強大的聲勢挫傷、壓倒敵人的銳氣,大張自己的聲勢,鼓勵己方的士氣,同時要搶先一步,掌握主動權。先聲奪人的關鍵在於“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孫子兵法》也說: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孫武強調,善於用兵打仗的人總是處於主動的地位而不被對方所調動。事實上,用兵是這樣,與人交往,特別是在交往中拒絕別人的時候,又何嚐不是這樣呢?掌握了主動權,先聲奪人,往往能達到拒絕別人又不至於產生矛盾的目的。
當別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如果不爭取主動,就容易被對方牽製、調動,按照對方的計劃和步驟行事,一旦進入了對方的圈套,往往就會變得束手無策。相反,主動出擊,采取積極的措施,按照自己的計劃和步驟行事,則容易達到拒絕的目的。
春秋時期,流落在外十幾年的晉文公重耳即位後不久便派兵攻打鄭國,一報他逃難時鄭文公對他的無禮之仇,同時晉文公還約好秦穆公一起征討鄭國。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泛南。
當晉秦兩國軍隊兵臨城下的時候,鄭文公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鄭文公的大臣佚之孤勸鄭文公說:“現在鄭國正處於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遊說秦王的話。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的。”
當天晚上,燭之武坐在筐子裏被守城的士兵用繩子從東城牆上放了下來,然後燭之武便搖搖晃晃地向秦軍營地走去。秦國士兵見是鄭國人,便把他抓了起來,燭之武便大聲說:“我是鄭國國君派來談判的,請讓我見秦王!”於是燭之武被帶到了秦王麵前,秦穆公問:“你有什麼事情嗎?”燭之武說:“我真為你秦國感到悲哀啊!”秦穆公忙問什麼意思。燭之武說:“貴國和晉國聯合攻打鄭國,我鄭國這麼小,一定會滅亡的。我國在晉國的東邊,而你們國家在晉國的西邊,我國與貴國相隔千裏。難道您能跳過晉國來占領我國的土地嗎?因此我有一個問題想不明白,所以想請教大王,我國滅亡了,對您有什麼好處啊?相反,我國滅亡了,我國的土地就會歸晉國了。晉國和貴國旗鼓相當,但是如果他們占領了我國,他們的力量就會大大超過你們了。您也知道晉國向來沒有信譽可言,雖然您對晉國有大恩大德,晉文公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但是,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築城防備著貴國了,您能保證晉國不進攻貴國嗎?假如我國沒有滅亡,而讓鄭國作為你們的東道主,貴國的使者經過我國的話,我們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相信這對您來說沒有什麼壞處吧?您還記得‘假道滅虞’這件事吧,虞國本來是幫助晉國滅了虢國,但是晉國打敗虢國之後卻也把虞國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