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覺得燭之武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並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防禦晉國的進攻,然後就率領軍隊回國了。
晉文公見秦國撤軍了,隻好也撤軍了。
燭之武抓住要害,先聲奪人,一席話說得秦穆公口服心服,願意與燭之武“歃血為盟”,留下將領和精兵保衛鄭國,由敵人轉變為盟友。燭之武分析了攻打鄭國對秦國的利弊得失,還以滅虞的事實說明晉國的不守信用,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這樣,燭之武終於達到了目的,使鄭國避免了亡國之災,由此可見先聲奪人的重要性了。
因此,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學會先聲奪人,拒絕別人對你的無禮要求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黑中帶厚,捧人有術
李宗吾認為,在交際中抬高別人也是一種學問,捧人同樣需要講究方法和計策。隻有掌握捧人的技巧,才能夠在交際中獲得更多,贏得更廣泛的幫助。
投其所好,曲意捧人
李宗吾認為,要想受到別人的歡迎,就要時刻注意給對方留麵子。因為隻有給人麵子,才能為你自己爭得更多的東西。不給別人留麵子的人到頭來很可能連自己的麵子也丟得一幹二淨。
要給人留麵子就要善於說“假話”。直言不諱、一針見血地道出對方的弱點及短處,如果對方是個肚裏能撐船的人還可能好一點,倘若隻是個平凡之輩,可能會使對方勃然大怒,對你記恨在心。因此,要學會將那些不中聽的真話暫且擱住,以免使對方生厭。
孔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詩人,孔子的第20世孫。
他的學問很大,但是在交際上很不懂得謙讓,得罪了很多人,最終因遭到了曹操的忌恨而被殺。
孔融小時候就很聰明,才思敏捷。10歲那年,他和父親一同去洛陽,他聽說洛陽太守李膺名聲很大,就自己跑到李膺的府第想見見他。
門衛見一個小孩子往府內闖,急忙拉住,問道:“你是哪家小孩,怎麼敢私闖太守府第?”孔融一本正經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就說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的樣子,就笑著問:“小公子,可有拜帖?”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是世交,又有師生之誼,無需拜帖,隻管通報。”守門人聽說之後,急忙進去通報。
這時,李膺正和許多官吏文人坐而論道,聽了通報之後,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麼關係,於是叫門衛先請他進來。孔融興衝衝地走進大廳,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他,心裏很奇怪:自己和這個小孩素未謀麵,為何他自稱通家之誼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相交,不知祖上何人?”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這時,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孔融聽了立刻反唇相譏:“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回答,弄得陳韙麵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由此可見,小時候的孔融的確聰明過人,但是他對於社會交際卻是全然不懂。如果說當時的孔融年幼,仍未通人情世故的話,那麼,此後他的作為則更是狂放。
官渡之戰打響之前,曹操的陣營中本就已經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擔心自己的命運。這時,孔融居然放肆地四處傳播袁紹不可戰勝的言語,弄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也引起了曹操的忌恨,由於孔融是當時的名士,曹操並沒有加害他,但心底已經動了殺機。
後來,曹操戰勝了袁紹之後,把袁紹的兒媳甄氏給了自己的兒子曹丕。孔融於是寫了封信給曹操說:“我聽說武王伐紂的時候,把妲己賜給了周公。”曹操接到信後信以為真,結果查了很多書都沒有找到這樣的記載,於是回信問孔融:“典故在哪本書裏啊?”孔融說:“我用今天的事去揣度古人的心理,想來應該是這樣的吧。”
曹操這才明白孔融是在諷刺他,終於忍無可忍,找了一個機會把雖然聰明,但總逆自己意誌行事的孔融殺掉了。
厚黑學認為,欲行厚黑之術,必須首先清楚一個事實: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會因為說逆耳的話而得到好處,這是成功處世的經驗之談。即使說的都是為對方著想的忠告,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則隻能是費力不討好。
尤其是經商的人,如果不懂得與人交際,那麼最終的結果往往是使自己損失一大批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