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飛利浦家族的赫拉得與安頓兩兄弟創立了飛利浦電器公司。創建之初,這家公司隻生產電燈泡,公司的經營相當艱難,全廠總共才有20多位職工,而且全部由飛利浦家族成員組成。飛利浦公司的發展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曾經先後三次陷入絕境,麵臨生與死的考驗。
公司開始創辦的時候,作為一位電氣工程師的赫拉得對於經營管理可以說是一竅不通,產品生產出來了,卻找不到銷路,賣不出去,資金周轉不回來,導致公司連年虧損,欠債越來越多。
到了1895年,公司實在是難以為繼,麵臨破產之際,赫拉得的弟弟安頓接管了該公司的營銷業務,赫拉得隻負責公司的生產和技術管理。安頓與赫拉得相比,具有一定的經濟頭腦和眼光。為打開產品的銷路,他親自做了大量的產品推銷工作。有一次,安頓通過一家媒體得知當時俄國剛剛開始普及電燈,他立即意識到這將是很好的機遇,於是帶著燈泡樣品迅速趕到俄國,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在彼得堡接到一份訂單,訂購5萬個燈泡。
安頓急忙給在荷蘭的哥哥赫拉得打電報,把這一消息告訴了他,讓他趕緊備料生產。赫拉得接到安頓的電報後很是吃驚,簡直難以相信這是真的,因為飛利浦公司從來沒有一下子生產過這麼多的燈泡,自從公司成立起,每年生產的燈泡都超不過5千個。
赫拉得給安頓回電報進一步確認,才相信這是真的。
就這樣,飛利浦公司打開俄國市場後得以起死回生,轉危為安。後來安頓又把市場擴大到了其他歐洲國家,從此,飛利浦公司取得了重大進展。
1912年,公司業務進一步擴大,生產領域延伸到了其他電器、電訊設備等方麵。但是,飛利浦公司並沒有完全擺脫厄運。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一場規模空前的經濟危機在世界範圍內爆發了,飛利浦公司也在這場危機中受到重創,這是該公司第二次陷入絕境,後來飛利浦公司經過赫拉得與安頓兩兄弟的全力搶救才得以渡過難關,勉強生存下來。
然而不幸的是,就在飛利浦電器公司剛剛從危機中恢複元氣之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惡浪席卷了荷蘭。
1940年5月,德軍占領荷蘭後,對其進行狂轟濫炸,飛利浦的廠房設備在戰爭中受到嚴重的破壞,剛上任不久的董事長——布利茲·飛利浦也被捕入獄。
戰後,布利茲獲得了自由後,決定重建在戰爭中受到重創的飛利浦公司。他一方麵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建立不同的生產部門,另一方麵成立經理局,加大對新產品和推銷策略的研究。
經過布利茲和公司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到20世紀50年代時,飛利浦公司已經發展成為荷蘭的三大超級企業之一;70年代,飛利浦公司又以電子計算機等高科技產品爭占市場,並且其生產的電視機、錄像機等電器的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如今的飛利浦公司經過100多年的風雨洗禮,近年其銷售額一直居歐洲電子工業公司的首位,達270億歐元左右。不僅成為荷蘭電子工業最大的壟斷企業,也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電子、電氣工業最大的壟斷組織之一。
現如今飛利浦公司的規模不斷發展和壯大,其下屬的子公司遍及65個國家和地區,在全世界擁有12萬多職工。
正是由於不斷地遭到絕境的考驗,飛利浦公司才會取得今天的輝煌成績。所以,一個企業麵對絕境不要失去鬥誌,而要以百倍的勇氣去奮爭,隻有從絕境中勇敢地挺過去,才能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孫子兵法中說:“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意思是說:對於戰爭要慎重,對國家有利才用兵,對國家不利就要停止戰爭。在商戰中也是同樣的道理,每一位從商者都應順應市場的形勢,有進有退,權衡利弊有取有舍,有所為有所不為。當行情看好時要穩紮穩打,采取行動;當形勢於己不利時,就應該謹慎行事、保存實力,以圖東山再起。
循序漸進,步步為營
步步為營在軍事上是指軍隊每向前推進一步就設下一道營壘,做到行動謹慎,防守嚴密。這種策略同樣也是企業在現代商戰中取得成功的法寶。每一個企業都會經曆一個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過程,就如同一個人走路一樣,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每一步都要踩穩,走得過快就容易踩空甚至跌倒,企業的發展也是一樣。企業的發展,在戰略上要始終做到高瞻遠矚,領先一步,而在戰術上則必須堅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須知“步步為營才能步步為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