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到了徐州潛在的危險,了解了其背後的真諦,因此他再三拒絕。
當時的徐州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周圍的軍閥割據勢力,如曹操、袁術、呂布等,無不對此地虎視眈眈。
因此,接手徐州,等於是拿到了一個燙手的山芋,必然引起眾多的紛爭。以劉備當時的實力,遠不足以對抗那些外來的侵略者,如何能夠保得住徐州呢?正因為劉備透過讓徐州的事情,看到了其背後暗藏的危機,因此他才數次謙讓。
李宗吾說:“劉備辭徐州,非不想,是為不能也。”
事實也證明了劉備的謹慎是對的。劉備接手徐州之後,遭到了呂布、曹操的數次攻擊,最終也隻能棄徐州而去,還弄得妻離子散,慘不忍睹。可見,事情往往不是我們想象中那樣簡單。
厚黑學的成功之術,在於認識對手和身邊的事物。
隻有撥開重重迷霧,你才能夠看到青天;隻有驅散層層陰雲,你才可以見到事情的真相;隻有善於觀察的人,才能夠成就一番事業。
注重謀略,遇事三思
古人雲:三思而後行。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要注重思考,要在思考的基礎上去製訂自己的謀略和計劃,這樣你才能正確地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獲得最後的勝利。
三國時期,曹操把天子從洛陽接到了自己的根據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優勢。
此後,曹操借著天子的大旗,四處征討那些反對他的力量,將中國北方都歸到了他的統治之下。
漢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漢獻帝晉封為魏王,打破了劉邦定下的“非劉姓子弟不得封王”
的規矩,曹操在朝廷上已經是大權獨攬,成為漢王朝實際的統治者。
後來,曹操在政治上的待遇更是登峰造極,他被恩準使用天子的儀仗,除了天子的名分,他已經和皇帝別無二致。因此,吳主孫權派出校尉梁寓向曹操進貢禮物,並寫了一封《勸進表》,勸曹操稱帝,並且表示自己願意向曹操稱臣。
曹操讀完來信之後,心裏明白孫權不會對自己這麼順從,而是別有用心。於是他笑著對左右的人說:“孫權是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烤啊!”侍中陳群等人說:“大漢的天下已經是名存實亡了。魏王為天下萬民謀福,功高德重,人心所向。魏王應該登基稱帝,不要再猶豫了。”
曹操說:“如果天命真的眷顧我,那麼我就做周文王好了。”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呢?李宗吾認為,曹操他之所以至死都沒有稱帝,不是因為他不想,而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不能這樣做。曹操對稱帝的利和弊是很了解的。曹操很清楚,一旦他要稱帝,那麼劉備和孫權必然會聯合起來,以“篡漢”的罪名來討伐他,使他成為眾矢之的,到時候他不僅要背上這樣一個罵名,還要麵對朝廷內外的重重打壓,這對已經掌握了漢朝實際政權的曹操來說是不利的。因此他放棄了這樣一個名分,將這樣的一個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曹丕。
事情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形勢更是瞬息萬變,稍縱即逝。厚黑者要學會審時度勢,三思而行,才能夠確保自己不會因為一時的錯誤而導致滿盤的失利。
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就是因為錯誤地估計了自己的實力,沒有經過仔細的考慮和計劃就貿然出兵攻打曹操,最終落得一敗塗地。
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召集了眾謀士,準備發起一場剿滅曹操的戰爭。然而,袁紹的謀士田豐和沮授表示反對。田豐對袁紹說:“如今天下分崩離析,百姓生活艱難,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這個時候,正應該是我們發展農業生產,安定人民的時候,我們怎麼可以發動這樣一場戰爭呢?何況,現在天子在曹操那裏,如果我們貿然進攻,在道義上會遭到天下的譴責,這對我們是極為不利的。我們可以派出一小部軍隊,從各個方向出發,對曹操進行騷擾,讓曹操疲於奔命,不堪重負,這樣不出三年,我們就可以消滅曹操了。現在您集結了所有的部隊,一擁而上,萬一失敗了,該如何是好呢?請主公三思。”
袁紹不聽,認為田豐是在詛咒自己失敗,因此下令將田豐關進了監牢。
結果果然不出田豐所料,袁紹在官渡之戰中聽信了郭圖等人的言論,結果大敗,不僅輸掉了這場戰爭,而且從此之後一蹶不振,失去了和曹操爭雄天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