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用手去碰燒熱的火爐時,就會受到“燙”的懲罰。
熱爐法則這個源自西方管理學家提出的懲罰原則,它的實際指導意義在於有人在工作中違反了規章製度,就像去碰觸一個燒紅的火爐,一定要讓他受到“燙”的處罰。
與獎賞之類的正麵強化手段相反,而懲罰之類則屬於反麵強化手段,“熱爐法則”指導我們“三性”,即即刻性、預先示警性、徹底貫穿性。
即刻性:當某人要碰到火爐時,立即就會被燙,火爐對人,不分貴賤親疏,我們的管理製度也應如此,不分職務高低,適用於任何人,一律平等;還有,違反製度的行為與處罰之間間隔時間過長,就不能收到好的罰戒、教育作用,因此,執行製度一定要堅決果斷。
預先示警性:火爐擺在那裏,要讓大家知道碰觸則會被燙,這就需要我們的管理有一個健全的長效機製,隻有立足於正反兩麵的引導,使人自覺地去行動,管理機製才能發揮其優越性。
徹底貫穿性:火爐對人絕對“說到做到”,不是嚇唬人的。執行和落實懲罰製度雖然會使人痛苦一時,但絕對必要。如果我們在執行賞罰時優柔寡斷、瞻前顧後,就會使製度成為擺設,失去其應有的作用。
三國時代孔明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就是熱爐法則的一個好案例。馬謖是諸葛亮很喜歡的一員愛將。諸葛亮在與司馬懿對戰街亭時,馬謖自告奮勇要出兵守街亭。諸葛亮雖然很賞識他,但知道馬謖做事未免輕率,因而不敢輕易答應他的請求。但馬謖表示願立軍令狀,若失敗就處死全家,諸葛亮隻好同意給他這個機會,並指派王平將軍隨行,並交代馬謖在安置完營寨後須立刻回報,有事要與王平商量,馬謖一一答應。可是軍隊到了街亭,馬謖執意紮營在山上,完全不聽王平的建議,而且沒有遵守約定將安營的陣圖送回本部。司馬懿派兵進攻街亭時,在山下切斷了馬謖軍的糧食及水的供應,使得馬謖兵敗如山倒,蜀國的重要據點街亭因而失守。麵對愛將的重大錯誤,諸葛亮沒有姑息他,而是馬上揮淚將其處斬了。
火爐麵前人人平等,誰摸誰挨燙。諸葛亮不因為是自己的愛將就網開一麵,從而保證了懲罰的平等性。事前預立軍令狀,做到了預防性。撤軍後馬上執行斬刑,體現了即時性。正是因為能做到這些,才使蜀國在實力最弱的情況下存活了那麼長時間,軍隊也保持了長久的戰鬥力。
紀律是一切製度的基石,組織與團隊要能長久存在,其重要的維係力就是團隊紀律。紀律的維係力通過嚴格的執行來完成。“熱爐”法則向我們形象地闡述了執行紀律時懲處的原則:
1.熱爐火紅,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爐子是熱的,是會灼傷人的預防性原則。這就要求領導者要經常對下屬進行規章製度教育,以警告或勸誡不要觸犯規章製度,否則會受到懲處。
2.每當你碰到火爐,肯定會被灼傷的必然性原則。
隻要觸犯單位的規章製度,就一定會受到懲處。
3.當你碰到熱爐時,立即就被灼傷的即時性原則。
懲處必須在錯誤行為發生後立即進行,決不拖泥帶水,決不能有時間差,以便達到及時改正錯誤行為的目的。
4.不管誰碰到熱爐,都會被灼傷的公平性原則。
對公平的追求來源於人類的天性,隻有公平的製度才可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及擁護。
5.不管在任何時候碰到熱爐,都會被灼傷的有效性原則。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天條”及規章製度,員工中的任何人觸犯了都要受到懲罰。製度明確規定了員工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就好像是標明了在哪裏有“熱爐”,一旦碰上它,就一定會受到懲罰。隻有這樣,才能做到令行禁止、不徇私情,真正實現熱爐法則。
為做到在市場競爭中長期站穩腳跟,四川希望集團的基本方法是“嚴厲和寬容”。希望集團的治廠方針是“用鋼鐵般的紀律治廠,以慈母般的關懷善待員工”。它的嚴厲,是指執行規章製度不允許搞下不為例,不允許打折扣。曾有人建議希望集團的總裁陳育新將“嚴厲”
改為“嚴格”,但遭到了一向從善如流的陳育新的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