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隻有將嚴格上升到嚴厲的程度才能表達他“鋼鐵般”的本意。
希望集團的嚴厲體現在製度的製定、執行和檢查上。
在數年前,希望集團的美好食品公司,還是一個連年虧損幾百萬元的公司,在直接歸屬陳育新掌管後,第一年就轉虧為盈,之後連年贏利以千萬元計,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靠什麼?總經理杜誠斌道出真諦,靠員工“十不準”戒規。這些戒規條款幾近苛刻,但正是對它的嚴格執行才培養員工形成了良好的工作習慣,保證了公司高效率運轉。
陳育新認為,嚴厲體現膽識,寬容則體現胸懷。嚴厲要體現公平,通過嚴厲不但可以消除不良現象,保證公司高效率運行,而且還可以發現人才、造就人才。但寬容的前提是企業領導人的頭腦必須清醒,糊塗的寬容非但達不到目的,還會對違反規章製度的行為造成包庇和縱容。必須讓員工明白,寬容是有限度的,並且寬容隻會發生在提高認識之後。陳育新強調,他18年的企業管理經驗證明:在嚴厲基礎上的寬容效果才好,在寬容之後的嚴厲才更有力度。
其他公司也有類似事例,比如:海爾集團有個規定,所有員工走路都必須靠右行,在離開座位時則需將椅子推進桌洞裏,否則,都將被課以罰款。在實踐中,海爾就是這樣做的;在奧克斯集團的各項紀律中,有一項規定是開會時不得有手機鈴聲,若違反,每記鈴聲罰款50元。在奧克斯集團內,無論大會小會,都不會受手機鈴聲的幹擾,即使是剛進奧克斯的新人也知道必須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絕不觸犯。
這些企業之所以做這樣的規定,用意無非是希望全體員工在心目中形成一種強烈的觀念:製度和紀律是一個不可觸摸的“熱爐”。
懲罰製度畢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使用過度就會適得其反。企業製訂和推行懲罰製度,關鍵是要遵循公開、公正、公平、公心的原則,並從技能培訓、企業文化建設和建立科學的獎懲機製人手,使員工心悅誠服、勇於認錯。這樣的話,熱爐給員工的就不僅僅是燙,而且會有溫暖的感覺。
現在,我們將“熱爐法則”的“三性”用於罰款製度中,形成罰款製度四原則,即:
1.警告性原則:熱爐外觀火紅。不用手去摸,也可知道爐子是熱得足以灼傷人的。為讓員工趨利避害,企業的領導者就要經常對下屬進行規章製度的教育和宣傳,以警告或勸誡員工不要觸犯規章製度,說明罰款的種類和額度。如果有企業平常把規章製度藏在抽屜裏,誰都不知道裏麵規定了啥內容,等到員工違規後,才拿出來作為罰款的依據。這樣做,顯然不能服眾。
2.驗證性原則:用手觸摸熱爐,毫無疑問地會被烈焰灼傷。誰若明知企業有相關規定,還要以身試“法”、觸犯單位的規章製度,就一定要對其進行懲處,以明紀律、以儆效尤。
3.即時性原則:碰到熱爐時,立即就被灼傷。懲處必須在錯誤行為發生後立即進行,決不拖泥帶水,決不能有時間差,以便達到及時改正錯誤行為的目的。
4。公平性原則:不管誰碰到熱爐,都會被灼傷。
管理者應該是罰款製度最直接的體現者,對自己倡導的製度更應該身體力行。如果“刑不上大夫”,那麼罰款製度有不如無,甚至比沒有更糟糕。
此外,企業在製定罰款製度時,還必須遵守合理、合情的原則。比如說,員工在廠區內違規吸煙,你即使罰他一百、二百元誰都沒有話說,但如果提出罰款一萬元,那簡直就是暴政。在這方麵,我國法律也有明確規定:
企業對員工的罰款金額,不得超過職工工資的20%。
機製的創新和進步也很重要。企業一方麵要鼓勵員工行使自身的權利和義務,以合理化建議等形式通過正常渠道對罰款製度進行完善,積極尋找更多替代罰款的其他辦法;另一方麵,更要大力激勵員工,包括加大獎勵額度和範圍,有了罰也要有獎,形成“獎勵為主,處罰為輔”的激勵型管理機製。隻有當員工們理解、認同了企業的罰款製度後,才會少了因為“要罰我”而萌生的反感,多了“我認罰”的坦然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