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泰戈爾終生難忘的一次經曆,是他12歲時父親帶他到各地旅行,特別是喜馬拉雅山的綺麗風光使泰戈爾如醉如癡,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這個時期,他開始被要求用梵文背誦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他的孟加拉語教師還鼓勵他翻譯了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麥克佩斯》。他把整個劇本用無韻的詩句譯成孟加拉文,表現出他對韻律和習慣用語的用法掌握得已很純熟。這時,他才13歲。他還大量閱讀各種書籍,包括孟加拉文古典作品、英國文學、梵文文學、曆史著作、傳奇文學、神話故事、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反映當時新潮思想和文化的英文和孟加拉文雜誌。
小時候的泰戈爾除了深受父親的影響外,也受到其他家庭成員的巨大影響。大哥才華出眾,智力過人,對哲學、詩歌、音樂和數學都非常愛好並有很高造詣;另一個哥哥是進入莫屬印度行政機構的第一個印度人,懂得多種語言,翻譯出版了很多梵文和孟加拉文古典著作;還有一個哥哥是音樂家、戲劇家、詩人和新聞記者,富於愛國主義熱情;他的幾個哥哥都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文藝活動,並且都頗有成就和影響;大姐溫柔賢惠,對泰戈爾關懷備至;還有個姐姐,是頗有名聲的小說家;泰戈爾對幾位嫂嫂的感激甚至超過了對他的母親和姐姐們,因為那幾位嫂嫂都長得姿容綽約、優雅文靜、寬厚仁慈,他們對小弟弟泰戈爾傾注了全部的愛,使泰戈爾難以忘懷。
泰戈爾從小不願意將自己關在家庭的小圈子裏,一有機會,他總是走出家庭,同村婦、石匠、幫工、農民等社會下層人物接觸,同他們談心,並非常喜歡聽他們講述各種有趣的民間故事。
泰戈爾11歲開始學習寫詩,父兄和全體家庭成員都熱情支持和鼓勵他,授予他“家庭詩人”稱號;14歲時,他在孟加拉的文化節和民族主義節的集會上第一次公開朗誦了自己的詩作,歌頌印度的光榮曆史,譴責英國殖民統治,贏得廣泛讚揚;15歲時,他發表了一首長詩,受到讀者的好評。從此,泰戈爾開始了他偉大的文學生涯。
一個人小時候生長的環境,包括風土、人情、語言、習俗等,都會對孩子日後的發展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
父母不僅是孩子的老師,而且,父母本身就是一種形象的“教科書”。
那麼,怎樣教育孩子懂禮貌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做父母的教育子女不僅要靠說教,還要運用自己的行為、自己的具體形象,去影響孩子、教育孩子。這也是一種教育孩子的藝術和方法,而且是一種具有特殊效能的方法。
家長要當好孩子的表率
小孩子好模仿,因此,做父母的一方麵要以身作則,一方麵還要替他選擇環境以支配他的模仿。
——陳鶴琴
一對老鼠夫婦生了一窩小老鼠,下決心要把小老鼠培養成才,至少不要當過街老鼠,做壞老鼠,“人人喊打“的滋味不是好受的。
於是夫婦倆專偷餅幹、麵包、蛋糕、香腸等美味食品給小老鼠吃。等小老鼠吃飽後,夫婦倆還要商量明天偷什麼,怎樣偷的計劃。
一天晚上,夫婦倆偷了麵包從隔壁鄰居家回來。突然看見自己孩子一窩小老鼠爬在五鬥櫥上,正在偷吃小主人的一包餅幹。它們氣壞了,把小老鼠一隻隻喊到洞裏,瞪圓眼珠,翹起胡子,狠狠教訓它們:“你們這些小東西,我平時教育你們,長大做隻好老鼠,為啥不聽爹媽的話,還未長大,倒先幹起小偷來了。這像啥樣子,真氣死我了!”說著說著,它們竟氣得流淚了。
小老鼠望著爹媽,不謀而合地爭著說:“你們天天偷東西,說的又是怎樣偷東西,我們聽得多了,當然要學偷東西了。”
這對老鼠夫婦你瞧我,我瞧你,好久說不出話來。
為人父母者常常會在不知不覺中傳遞著自相矛盾的價值觀念,這往往會形成惡性循環,因為你在孩子身上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的影子。
那麼,怎樣教育孩子懂禮貌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讓孩子講道理,父母自己首先應該講道理。想讓孩子尊重別人,父母和孩子說話時也要有禮貌,而不是惡聲惡氣。
2.孩子的所作所為往往是家長一言一行的表現。當家長的要當好孩子的表率。
修養的作用
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地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
——約翰·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