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舉止講文明(2)(2 / 2)

(2)婚否不能問:西方人認為婚否是個人隱私,若向異性打聽婚否,則有“過分關心”之嫌。

(3)收入不能問:不僅收入不宜談論,諸如住宅檔次、服飾的品牌之類能體現出個人收入狀況的問題,也應回避。

(4)住址不能問:西方人認為,留給他人自己的地址,就該邀請其上門作客,他們通常不喜歡隨便有人上門打擾。

(5)經曆不能問:西方人視個人經曆為自己的底牌,是不會輕易讓別人“摸”去的。

(6)工作不能問:詢問工作被認為是窺探他人隱私。

(7)信仰不能問:宗教信仰和政治見解,在西方人看來非常嚴肅,不能隨便問。

對著鏡子笑,鏡子就會回贈你微笑;對著鏡子愁眉苦臉,鏡子亦會把同樣的憂容愁麵原本原樣地反饋給你。世間萬物,皆是有此才有彼。人需要尊重,尊重是人與人交往的前提。沒有尊重,社會將由於漠視與敵對而陷入“他者即地獄”的冰冷深淵。人與人的尊重,不僅存在親戚朋友之中,也應該在陌生人構成的社會中得到體現和彰顯——這既源於我們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源於它是現代文明社會的一種權利約定。這種約定,曆經多少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奮鬥,以一種革命的突變,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對話,協商共處,彼此約束,共同進步。

現代社會中,公共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大,這豐富了我們閑暇時間的活動場所,也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在與眾多人的交往過程中,由於年齡、性別、民族、信仰、種族等方麵存在著差異,不經意間,我們很容易與人發生衝突。很多情況下,許多衝突並非源於我們的故意或他人的敵對。在衝突發生時,隻要我們能心平氣和地聽聽他人的意見,通過真誠的溝通,許多問題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禮貌待入的好習慣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要幫助孩子掌握必要的文明禮貌常識

文明禮貌常識包括兩方麵的內容:語言和行為。文明禮貌語言要求不說粗俗的話,日常用語包括“您好”,“早上好”,“見到您非常高興”,“歡迎光臨”,“晚安”,“再見”,“歡迎再來”,“對不起”,“沒關係”,“謝謝”,“請”,等等。文明禮貌行為包括交往行為和環境行為兩種。交往行為包括見麵或分手時打招呼、握手,與人交談時眼神、體態和表情要體現出對對方的尊重。

2.要培養孩子養成對人對事的一些最起碼的禮儀

坐有坐樣,站有站樣,這也是一種文明禮貌。

不讓孩子說“髒”話

寧可讓人待已不公,也不可自己非禮待人。

——愛默生

一天,小熊和夥伴們玩得不高興了,小熊就罵了同伴的母親。小熊的媽媽聽了非常生氣,但她強壓住了憤怒,平靜地問小熊:“兒子,你愛媽媽嗎?”小熊一本正經地回答說:“世上隻有媽媽好,我最愛媽媽!”母親接著問:“如果有人罵媽媽,你該怎麼辦?”孩子回答說:“我就幫媽媽去罵他!”母親拍了拍孩子的頭,嚴肅地反問:“兒子,你告訴媽媽,你是不是經常罵別人的媽媽?如果你罵別人的媽媽,別人肯定會罵我,是嗎?媽媽可不想因為你而挨罵呀!”孩子答不上來了。母親繼續對孩子說:“兒子,你知道嗎?你罵別人的媽媽也就等於是在罵自己的媽媽。你要是真愛媽媽,不讓媽媽挨罵,你就隻能是做到不罵別人。你明白嗎?”聽了媽媽的教導,小熊想了想說:“媽媽,我保證以後再不罵人了!”

用最淺顯的道理勸導孩子不說髒話。小熊的母親是這樣勸導她的孩子改正罵人的壞習慣的,雖是寓言,但的確值得借鑒。

那麼,怎樣勸導孩子不說髒話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在成長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說過髒話,但作為家長放任自流是不對的,過於嚴厲也是不可取的。

2.當孩子感到非常憤怒的時候,他們也許偶爾會說出一些不雅的話,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家長可以不必在意,切記不要小題大做。

3.當孩子想發泄憤怒的時候,教會孩子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感情,而不要罵人。讓孩子明白說髒話會傷害他人的感情,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也是缺乏教養的體現。

4.讓孩子遠離髒話源。除了學校裏的老師和同學,孩子接觸最多的人就是家人。因此,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平時嚴禁在孩子麵前講髒話。同時,不讓孩子和那些愛說髒話的孩子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