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文的教子方法可謂是一以貫之,從小即讓兒子身體力行,學會合作。
那麼,怎樣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積極參與。專家說,大人常犯的錯誤,就是以為孩子會自然地就成為朋友。其實,除非孩子能經常與朋友在一起,否則友誼很難增長,有時候,做父母的也許需要為孩子穿針引線。
2.培養自信。如果孩子在某方麵擅長,他們的信心便可以建立起來,並利用這種專長結交朋友。有位專家說:“友誼是以共同愛好為基礎的。如果你的孩子朋友不多,你可幫助他培養某些愛好,從而認識更多的朋友。”父母可以為孩子製造機會,幫助他們發掘自己的專長。
3.適度縱容。孩子需要父母指導,但父母也需要讓孩子對一些事情有自主權。例如,父母往往會為孩子的打扮或發型而操心,但專家說,最好是讓孩子在合理的範圍內自己作決定。在選擇朋友方麵,也需要給孩子某種程度的自主權。
培養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
語言就是一架展延機,永遠拉長感情。
——福樓祥
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工具。孩子時期的語言發展是人生最佳時期,也是最迅速的時期。孩子獲得知識技能要通過語言,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要通過語言,與人交流更少不了語言。
一百多年前出了一位震驚世界的神童,他就是卡爾·威特。威特8歲時,已先後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6國語言。9歲上了大學,14歲成了博士。威特語言的高度智能是與他父親良好而嚴格的早期教育分不開的。
威特的父親曾說過:“對孩子的教育開始的多麼早,都不會過頭。”他在威特剛剛能夠辨別事物時,就開始教威特學說話。他說:“比方說,我們在兒子的眼前伸出手指頭,兒子看到後就要捉它。剛開始由於看不準,所以總是捉不到。最後終於捉到了,兒子非常高興,把手指放到嘴裏吃起來。這時我就用緩和而又清晰的語調反複發出‘手指’、‘手指’的聲音給他聽。”這樣威特就很自然地把“手指”這個詞跟父親在自己眼前伸出的手指聯係起來,從而明白了世界上的每一件東西都有其特定的名稱。當孩子開始領悟這一點時,他對周圍環境就會發生極大的興趣,好奇心新鮮感促使他如饑似渴地了解周圍環境,這也就是孩子特別好問“為什麼”的原因之一。
威特父親的這種教育方法被許多人所接受。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語言學教師斯特娜夫人堅信:嬰兒期的語言教育將決定他一生的語言發展。她是威特教育方法的崇拜者,按照威特父親的方法她親自教授自己的女兒。在孩子出生不久,她就抱著孩子在屋裏走動,讓她看屋裏的東西,同時緩慢而清晰地說出這些物品的名稱,這是桌子,那是電燈等等。通過堅持不懈的耐心教育,斯特娜夫人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女兒滿周歲時,已學會了所有的話,令周圍的人感到十分驚奇。
那麼,怎樣通過語言表達促進孩子的溝通能力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學會傾聽並鼓勵孩子多說。三四歲的孩子想像力豐富,喜歡表達個人的見解。當孩子喋喋不休時,父母要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傾聽,並可嚐試從不同角度刺激孩子說話。
2.用身邊的物品教孩子練習說話。家庭中有數不盡的語言訓練對象,居室裝修、電器炊具、茶點水果等,都可用作訓練孩子語言能力的素材。在說話訓練中還能教孩子認識事物和數字。
3.讓孩子置身玩具和童話的世界。玩具和色彩斑斕的兒童讀物是他們所鍾愛的兩大寶貝,放手讓他去玩、去翻看,在玩樂與“讀書”中,加上大人的善意指點,不僅能夠促進孩子動手動腦能力,對孩子形成良好思維、發展語言也是十分重要的。
4.有意識引導孩子說話。經常選擇不同的話題引導孩子說話,一個小小提示、一張彩色圖片、一段精美詩文、一個故事結局的編續,能引出孩子一大段對話或獨白。
5.多和孩子交流。學習語言的目的就在於應用。孩子如果不能很好地運用語言,就會處於明顯的劣勢。
6.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當孩子能夠表達自己的思想時,要讓他們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沒有表達清楚,為什麼?
培養孩子與他人交往的習慣
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
——愛因斯坦
在全球化成為21世紀重要特征的時代,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互相依存的程度越來越高,孩子必須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學習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