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交流包括關心、聆聽、合作、分享等。它要求孩子學會用和平的、對話的、協商的、非暴力的方法處理矛盾、解決衝突,這對於人際之間、群體之間都是適用的。
荷馬·克洛維並不是一個年輕又英俊的人,也不是一個擁有巨額財富的人,但是,他卻能夠讓人在15分鍾內就對他產生好感。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是一個善於與人交往的人。
荷馬·克洛維對人從來不矯揉造作,並且總能讓別人感覺到他對人的喜歡、關心是發自內心的。每當他遇到一個陌生的人,他總有辦法與對方攀談起來,就像是老朋友一樣。他的秘訣就是與人交談盡量少談自己的事情,多談對方的事情。通過談對方的事情,荷馬·克洛維不僅可以更多地了解對方是做什麼的、有什麼愛好等,更重要的是,荷馬·克洛維讓對方感覺到了尊重,他們會感覺到荷馬·克洛維對自己的興趣和關心,這就是荷馬·克洛維與人交往的秘訣。
卡耐基曾說過,一個成功者,專業知識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際能力卻占85%。人際關係的和諧、交往本領的高強,是未來社會判斷成功者的重要標準。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不與他人打交道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整日搞科研的科技人員,也需要與他人交往。
據統計,一個科技人員在一個課題的研究中,用在查找和閱讀情報上的時間要占該課題總時間的50.9%,實驗後的研究時間占32.1%。在這83%的時間裏,他要不斷地同圖書館、資料室、實驗室、計算室以及各級管理部門打交道。如果沒有社交能力,他就很難得到其他人的了解和支持,他的科研工作也會困難重重。
美國加州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哈特教授在對一些孩子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調查中仔細觀察了這些孩子們是怎樣生活的:哪些孩子喜歡與人交往,哪些孩子喜歡獨處,並對這些孩子的學習進行了跟蹤調查。最後的研究結果表明,那些善於與人交往的孩子智商較高,往往比較聰明活潑,而且上學以後學習成績一般都比較好。哈特教授通過分析認為,從小善於與人交往的孩子,不僅容易與人相處得融洽,而且可以從其他人那裏學到一些麵更廣闊的知識。
善於與他人交往的孩子在入學以後,不僅能夠從容地與同齡人交往,而且能夠從容與老師等成人交往。良好的人際交往是適應社會的表現。孩子是否善於同別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緣如何,對他以後的學習和人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習慣。
學生正處在學習知識、了解社會、探索人生和事業的發展時期。與同齡夥伴交往並建立友誼是正常的心理需要。過於封閉自己、不愛與人交往、在同學中的人緣不好,都會影響孩子的交往能力,使孩子無法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更有甚者,會讓孩子形成孤僻、抑鬱、偏執等心理障礙。
每個孩子總是希望能夠有幾個思想上、學習上或者生活中誌同道合的朋友,能夠經常從朋友那裏獲得鼓勵、信任和支持。在與周圍的人相處時,朋友的肯定態度總是多於否定的態度,孩子們就會感到與他人有一種休戚相關、安危與共的情感,並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去為他人謀利益。這是一種自我發展的需要。
因此,每個父母都要重視孩子的交往問題,加強正確的引導。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與他人交往的好習慣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
樂觀的孩子是比較受歡迎的,因此父母首先要讓孩子擺脫自卑,自卑會使孩子感到孤獨和壓抑,在人際交往中缺少自信,從而產生退縮、逃避行為。父母要告訴孩子,要樹立信心,讓自己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樂觀來自良好的心態,父母在平時可以鼓勵孩子凡事都往好的方麵去想,不要老想著不好的;教孩子每天麵帶微笑,出門之前打點好儀容儀表,帶著愉快的心情上學校。這些都能幫助孩子自信地麵對同學。
每個孩子經曆、興趣、能力、個性都是不一樣的,要求別人都和自己一樣是不實際的。父母應該教育孩子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正確對待差異,采取自我約束、積極適應的態度,搞好與同學的關係。在與同學交往中,盡量少麻煩別人,多幫助別人。如果某個孩子在家嬌生慣養,到了學校也就喜歡經常麻煩別人,要求別人聽自己的,幫助自己做這做那,那麼其他的孩子是不會喜歡他的,孩子與同學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非常糟糕。因此,良好的個性培養還是離不開父母平時的教育。
2.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父母應教育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讓自己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在集體活動中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加強與同學的交往,增加同學對自己的好感和信任。在集體活動中,應教育孩子多幹事情,少指揮人。如果一個人自己不做事,卻喜歡指揮別人,那麼同學就會對他產生反感,直至討厭與他交往。因此,父母應該教育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尊重別人,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主動幫助別人,這樣能贏得更多的朋友。如果有的同學對自己態度冷淡,也不必介意,應該堅持在班裏服務於大家,久而久之,同學會對自己熱情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