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先生指著畫說:“從整個畫麵的形象看,隻有前後七匹馬,然而,凡是看過這幅畫的人,都會感到這裏有萬馬奔騰,這難道不是2+5=10000嗎?”
由此可見,組合起來後的力量是無窮的。
合作是現代人的一項基本素質與品格。如果一個人不能與人真誠合作,他就不可能成功。劉邦曾經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一個人到天堂和地獄參觀,他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天堂和地獄裏的人都坐在同樣的桌上,用著同樣的餐具,吃著相同的飯菜,但是,天堂裏的人滿麵紅光,精神愉快;而地獄裏的人卻麵容憔悴,精神萎靡。
這是什麼原因呢?後來,這個人無意中發現,天堂和地獄裏的人用來吃飯的餐具都是二米長的勺子:地獄裏的人用勺子盛了豐盛的飯菜給自己吃,但是,由於勺子柄太長,怎麼也吃不到勺子裏的飯菜;而天堂裏的人呢?他們舀起飯菜不是給自己吃,而是給別人吃,這樣,每個人都樂於把自己勺子裏的飯菜給別人吃,每個人都吃得紅光滿麵。
原來,天堂和地獄的區別就在於人與人之間是不是合作。天堂裏的人個個願意與他人合作,生活過得非常美好;而地獄裏的人,個個非常自私,不願意與他人合作,隻想到自己,結果過得非常淒慘。
合作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際交往,而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結成的互助互利的雙贏關係。合作的力量總是大於每個部分的總和。可惜的是,中國人的合作精神非常的差。
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因此,培養孩子與他人合作的習慣尤其重要。
一般來說,有交往與合作習慣的人,在心理學上被認為是外向的人。外向的人往往能夠自覺地與人交流,做事的時候也喜歡詢問他人,獲得他人的幫助。但是,外向的性格並不是天生的,這種性格是可以後天培養的。
那麼,怎樣來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習慣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讓孩子懂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行為必須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合作才能完成,隻憑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父母可以利用這種機會讓孩子體驗一下個人無法完成的挫折感,從而懂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有一位小學老師為了讓學生明白與人合作的重要性,特地上了一堂有意思的課。
在這堂課上,老師先請一位同學走上講台,讓他伸出自己的手,分別談一下每根手指頭的優勢和長處。這位學生說道:“大拇指可以用來讚揚別人,食指可以用來指示事物,小指可以用來勾東西,中指可以……”不等這位學生說完,台下的學生紛紛幫他說了許多每個手指的其他優勢。
這時,老師笑眯眯地拿出一隻玻璃杯,隻見玻璃杯裏麵有幾個玻璃球。老師對大家說:“現在,請你們把玻璃球從玻璃杯裏取出來,每個同學都有一次機會。你們可以用你們認為最有本事的那個手指把玻璃球從杯子裏取出來!記住,隻能用一個手指。”
孩子們的熱情被老師鼓舞起來了,教室裏的氣氛非常熱烈。每個同學都認真地走上去,用他們的手指去取玻璃球,但是,不管他們怎麼努力,玻璃球就是取不出來。孩子們個個很著急。
這時,老師再次對孩子們說:“好了,你們可以邀請另外一個手指與原來那個手指合作,一起來取玻璃球。”這次,孩子們個個把玻璃球取了出來。
活動做完了,老師對孩子們說:“現在你們應該明白了,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才能,他總有無法獨立完成的事情,人與人的合作是多麼的重要。”
父母可以在家庭生活中也玩一些類似的遊戲,比如,家裏的大床需要挪位置,父母可以讓孩子一個人先來試試,孩子肯定是搬不動的,這時,父母就可以適時對孩子講解與人合作的重要性,然後與之一起搬動這床。再比如,玩遊戲時,不與孩子配合,讓他一個人玩,他就會體驗到一個人玩的無趣,希望有人與自己一起玩。這也能讓孩子體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總之,父母應該充分利用生活當中的一切機會教育孩子。
2.讓孩子體驗合作的樂趣。
成功的合作可以讓孩子產生良好的體驗,這種體驗能夠帶給孩子無窮的樂趣,進而促進孩子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行為。
一位老師在講授《競爭與合作》一課時,讓孩子們做了一個遊戲。
老師在講台上放了三個啤酒瓶,每個酒瓶裏麵放入兩個比瓶口略小的玻璃球,這兩個玻璃球都是用繩子拴住的。
然後,老師請了六位同學進行遊戲。六位同學分成三組,每兩人為一組。他們每人抓住一條繩子,當老師喊開始的時候,每個人必須在三秒鍾內以最快的速度將玻璃球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