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善於與人合作(3)(2 / 2)

老師剛喊“開始”,三組同學都行動起來。但是,三組結果卻是不一樣的。

第一組的兩個同學都想自己先拉出玻璃球,兩人都拚命拉繩子,結果,繩子被拉斷了,兩個玻璃球還是留在酒瓶中。

第二組的兩個同學也想自己先拉出玻璃球,但是,他們不如第一組的同學那樣使勁,結果,兩人沒有把玻璃球拉出來,卻把酒瓶子拉起來了。

第三組同學在規定的三秒鍾內,一前一後地把兩個玻璃球拉出了酒瓶。老師問他們為什麼會成功。其中一位同學是這樣說的:“我考慮到玻璃球的直徑比瓶口隻小一點點,如果兩人同時拉起,必然會卡在瓶口而無法出來。所以我想讓他先把玻璃球拉出來,然後我也就可以順利地把玻璃球拉出來了。”

這位同學深深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並在遊戲中體驗到了合作的樂趣,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必然會更加注意與人合作。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給孩子設置諸如此類的合作競賽,讓孩子們盡力通過合作去完成任務。如果孩子們一時沒有完成任務,父母也不要責怪孩子,而是應該讓孩子明白,成功的合作不一定要達到現實的目標,雖然有些合作的結果是失敗的,但是,在合作過程中,參與者都盡了自己的努力,同時,每個參與者都感到非常愉悅,這就是一種成功的合作。

3.在遊戲中學會合作。

不少遊戲是集體進行的,許多孩子分成幾組,按照規則以小組為單位爭勝負。這時,同一小組的孩子需要齊心協力,共同合作才能取勝。如果孩子自以為是,不顧別人,其他孩子就不願意再與他一起玩,他就會感受到不合作的滋味,從而想方設法與其他人去合作。

日本人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在日本的體育教育中,個人項目很少,基本上都是集體項目。因為日本人希望通過集體性的遊戲來激發孩子們合作的精神。

其中有一個叫“人工橋”的遊戲是這樣的:

全體學生弓著腰,拉著手,形成一個人工橋,其他學生就在這個“人工橋”上踏過去。這是一個非常感人的場麵,做橋的孩子們都弓著背,讓自己小組的選手往上跑,一個接一個地。跑過後的孩子則在隊伍前麵弓下腰,再來充當人工橋。這個遊戲需要較強的合作精神,每一個做人工橋的孩子都要站得牢,才能讓其他孩子從自己的背上跑過去。

也許父母會心疼自己的孩子被別人踩,但事實上,孩子在這個遊戲當中卻學會了怎樣與人合作。

4.教孩子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

人與人之間,合作與競爭是並存的。許多父母總是教孩子與人競爭,希望自己的孩子超過他人。確實,競爭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夠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有一個學生學習成績非常差,有一次居然考了個全班倒數第一。他的父親意識到孩子缺乏競爭精神,於是對他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現在你已經是最後一名了,你再也不會退步,而是隻會進步了。隻要你找一個競爭對手,你就能慢慢趕上去。”然後,這位父親教孩子找一個比自己的學習成績稍微好一點的同學作為競爭對手,並努力去趕超他。結果,孩子暗暗努力,很快超過了這位競爭對手。在孩子成功後,父親又叫孩子找一個學習成績更好一些的競爭對手,這樣,孩子又開始了暗暗努力,結果也成功了。就這樣,這個孩子靠不斷競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最高興的是孩子在班級中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這種片麵強調智力競爭,忽視合作精神培養的現象是很有害的。事實上,不管是競爭還是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不會與人合作,對其將來非常不利。

美國一位經紀人、談判高於斯騰伯格認為,隻要你有合作的精神,對手往往可以成為朋友。他總結自己的經驗,認為化敵為友的辦法主要有:

(1)與分享自己價值觀的人密切合作;

(2)盡可能多地向對手學習;

(3)創造一個合作而衝突的氣氛;

(4)在麵對威脅時,表現出不畏懼;

(5)學會聆聽,習慣於沉默,避免妥協折中;

(6)絕對不要將一個看來要失敗的爭論推向極端;

(7)發展關係,而不是征服。

作為父母,要教育孩子端正競爭心理。競爭目的主要在於實現目標,而不在於反對其他競爭的同學。父母要教孩子把其他同學作為學習上的競爭對手,生活上的合作夥伴,千萬不可一味地把他人當成競爭對手和敵人,不顧一切地對立他人。這種思想是不健康的。

同時,父母要教給孩子與人合作的技能,教育孩子考慮集體的利益,學會在關鍵時刻要約束個人的行為,犧牲個人的利益。如果孩子缺乏這種意識或者精神,與人合作是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