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理的祖父勒克菲爾是美國勒克菲爾財團的董事長,父親是曼哈頓公司的經理,家中巨富,他們不僅自己生活節儉,也不允許子女們鋪張浪費。這個家族有個家規就是人長到18歲以後,經濟上自理。哈理是美國哈佛大學經濟係的高材生,還到紐約港曼哈頓碼頭參加勞動,開吊車把集裝箱從貨輪上卸下。他說:“我父親年輕時,比我更苦。他當年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時,為了交付昂貴的學費,每到假期就到密西西比河的貨輪上當水手,幹著最髒最累的活,這樣才讀完大學。祖父雖有錢,但我從不伸手要錢,因為這是家規。”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勤儉的習慣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意識,是塑造良好品德的開端。我們說“有錢難買幼時貧”並不是讓孩子去過“苦行僧”的生活,而是為孩子創造儉樸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繼承中華民族的儉樸美德。“以儉養德”的許多事例告訴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有誌向、有追求、有出息的人,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這是給孩子的永久的財富。

2.父母以身作則勤儉節約、勤儉持家。是教育成功的關鍵。

3.教會孩子量入為出。父母要經常給孩子講勤儉持家的道理,使其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都是辛勤勞動得來的。父母供他的衣食住行的所需費用,也不是不費力氣掙來的。

4.從小事做起,養成節約的習慣。首先在使用學習用品上要講節約,不要因為寫錯一兩個字就撕掉一大張紙,不要老是碰斷鉛筆芯。同時要在生活上節約,如人走燈滅,一水多用,愛護衣物等。

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賀知章

有兩個年輕人一同尋找工作,其中一個是英國入,一個是猶太人。他們懷著成功的願望,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機會。

一天,當他們走在大街上的時候,同時看到了一枚硬幣在地上,英國青年看也不看就走了過去,猶太青年卻激動地將它撿了起來。英國青年對猶太青年蔑視了一眼:一枚硬幣也撿,真沒出息。猶太青年卻對英國青年有些感慨:讓錢白白地從身邊溜走才沒出息!

兩年後,兩個人又在街上相遇,猶太青年已經成了老板,英國青年還在找工作。

英國青年對此不可理解,說:“你這麼沒出息的人怎能這麼快的發了財呢?”猶太青年說:“因為我不像你那樣紳士般的從一枚硬幣上走過去,我會珍惜每一分錢,而你連一枚硬幣都不要,怎麼會發財呢?”

這就是《一枚硬幣》的故事。道理很簡單,財富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對每一分錢、每一粒糧食都要珍惜,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

但是,有一個調查發現,在一些小學裏邊,浪費糧食的現象非常嚴重,每天都能看到從學校裏推出一車又一車的剩飯剩菜,有些飯隻吃了幾口就被倒掉了。

不僅是浪費糧食,還有一些消費現象也令人擔憂。有些同學一味追求時新的文具,流行流氓兔,就一定要有流氓兔圖案的書包,流行《流星花園》,就非要有F4圖像的書包、文具盒,總之是流行什麼就要買什麼樣的文具用品。因為社會上流行的東西更換很快,所以往往新的文具還沒用幾天,就被無情地拋棄了,就這樣造成了很大的浪費。

有些同學將錢大量地用在零食和玩具上麵。很多零食的包裝袋都附送卡片、小玩具甚至現金來進行促銷,他們經不住誘惑,紛紛掏出零花錢去買。有些同學甚至為搜集一種方便麵裏附送的卡通卡片,在買來方便麵之後,隻要卡片,而將麵餅扔掉。這種浪費現象實在令人痛心。

有些同學課下聚在一起,談論的不是功課,也不是難題,而是一個個脫口而出的名牌:阿迪達斯、彪馬、開拓、耐克、李寧等。他們最喜歡向別人炫耀自己的衣服有多貴,鞋子是什麼名牌的。

很多同學喜歡過節,比如“聖誕節”、“愚人節”等,過生日更是不可缺少的節目。過節的時候就要互相贈送禮物,這些禮物還很貴。過生日的時候非要請朋友聚餐,有時還要去溜冰場、電子遊戲廳去過把癮。這樣一個生日下來,花去幾百元也不足為怪。

難道說,我們現在的生活好了,就可以丟掉勤儉節約的美德嗎?

當然不是!我們要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在我們國家,還有很多貧困地區的孩子不能夠上學,許多失業家庭的生活尚待改善,許多受災地區的人們吃不飽穿不暖,所以我們要繼承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培養勤儉節約的習慣。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家長要給孩子講述糧食是農民用汗水換來的這一道理,讓孩子從小就明白:不能浪費糧食。

2.家長要告誡孩子,無論經濟多麼發達,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卻不能掉,因為資源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