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家的小貓走了過來,小兒子便狠狠地踢了它一腳。
當然貓被踢了之後,再也找不到發泄的對象了。
有人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您對生活感到滿足嗎?然而,很多人給予了否定的回答。
心理學家們認為。幸福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東西,他的心理機製可能根植於大腦中心,這也是多數神經心理學家們特有的觀點。
目前心理學家們對“主觀的幸福”的研究正日漸推翻許多人對其所抱有的神秘性。
1.幸福不分性別。一項對146例被試“主觀的幸福”的分析研究表明:在兩性之中關於幸福的感覺差異絕不超過1%。
2.幸福不依賴於年齡。人的一生中沒有某一特別階段比另一階段缺少幸福感。不用說躁動的青少年期或性情平穩的中年期,更不用說正在衰老的老年期。這一結論產生於西方科學界1980年對全世界近17萬人的調查。
3.財富不能創造幸福。1990年與1957年相比,盡管全球個人的購買力增加了一倍,但僅五分之一的美國人告訴芝加哥大學國家輿論調查中心說:他們非常幸福。有位專家說:“盡管我們富裕了一倍,但我們並不幸福。”《福布斯》雜誌的一項調查列出了100個富翁的情況,研究發現這些權貴人物與普通老百姓相比並不幸福。
4.幸福與婚姻緊密相連。婚姻衝突是不幸福的一個重要因素。專家說:“大多數婚姻穩定的人比不穩定的幸福。”美國一項調查表明。39%的已婚青年聲稱他們“非常幸福”,與此相比僅24%的未婚青年有同感。已婚的人與未婚的人相比很少孤獨。而且夫妻間更喜歡相互鼓勵。並且,已婚者具有雙重身份:配偶和父母,這一點能增強他們的自尊感和幸福感。
5.幸福與人生態度相關。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持有“知足常樂”觀點的潰瘍病患者和失眠症患者較易痊愈,並且不易成為吸毒者。與那些持相反態度的人相比,他們更具有自信心,更具有處理複雜事情的能力。
真正的幸福,按照美國心理學家米哈利·克塞克的說法,意味著生活在一種“沉醉”狀態中,即完全沉迷於一種活動,無論是工作還是娛樂。他注意到藝術家常常沉迷於工作中,到了忘記一切的程度。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幸福快樂的生活習慣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讓孩子懂得快樂
父母應使孩子懂得,人生的快樂並不取決於占有物質財富的多少,而獲得愛才會使他覺得最快樂。
2.學會幽默
幽默對偏激或攻擊性行為有緩解作用,能暫時消除內心的痛苦與不安,能引導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3.教導孩子不屈不撓
要讓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樂,其秘訣在於他們有很強的適應能力,這使他們能很快的從失望中振作起來。
體驗樂趣
喜悅中應包含著煩惱;而煩惱中也應該有喜悅。
——歌德
有兄弟兩人,年齡不過四五歲,由於臥室的窗戶整天都是密閉著,他們認為屋內太陰暗,看見外麵燦爛的陽光,覺得十分羨慕。
兄弟倆就商量說:“我們可以一起把外麵的陽光掃一點進來。”
於是,兄弟兩人拿著掃帚和畚箕,到陽台上去掃陽光。等到他們把畚箕搬到房間裏的時候,裏麵的陽光就沒有了。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掃許多次,屋內還是一點陽光都沒有。
正在廚房忙碌的媽媽看見他們奇怪的舉動,問道:“你們在做什麼?”
他們回答說:“房間太暗了,我們要掃點陽光進來。”
媽媽笑道:“隻要把窗戶打開,陽光自然會進來,何必去掃呢?”
“生活是一團麻,那電是麻繩擰成的花”。當你麵對生活中“斬不斷,理還亂”的麻時,不要失望沉淪,因為麻繩同樣也能擰成花。不要讓亂麻擾亂你生活的興致,麻繩和花同樣欣賞,這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興致是一種人格特質,有興致的人,他們對許多事情都抱著樂於接觸,並從中體驗樂趣的積極態度。
生活有無興致,反映了人的情緒,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即情緒反應。
興致是一種對事物的好奇和主動嚐試,它背後有一股強烈的喜悅和動力,它使人活得生趣盎然、津津有味,使生活不再是枯燥地過日子,而變成了享受。興趣通常是指對某一事物產生自發的探索、思考和喜愛。但興致就不同了,它是一種人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