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怎樣使孩子養成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良好習慣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培養孩子觀察的習慣
觀察會把孩子帶進問題的世界。在孩子提問的過程中,他的思考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2.開發孩子的大腦
人的大腦是智慧的發源地,充分開發孩子大腦的功能,會使他更加喜歡思考。左手和右手的協調對開發人的大腦很有好處,可以讓孩子練習打字、彈琴、編織毛線,練左手書法等。
少年華佗拜師
我不願有一個塞滿東西的頭腦,而寧願有一個思想開闊的頭腦。
——蒙田
華佗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神醫,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一生中醫治病人無數,並具有起死還生的本領。
華佗從小便喜好醫學,喜歡翻看各種醫藥書籍,經常向大人們提許多連他們也弄不明白的醫學問題。東漢末年,七歲的華佗聽說一位姓蔡的醫生十分厲害,於是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後,他決定出門去拜蔡醫生為師。
來到蔡醫生家中,行過見麵禮後,華佗就規規矩矩地坐在那裏靜聽醫生的吩咐,蔡醫生因為醫術高明,前來拜師的人很多,蔡醫生覺得應該收那些智力高、有悟性的孩子為徒,於是在招收之前,決定先考考他們。
他把華佗叫到麵前,指著家門口的一棵桑樹,提了一個問題。“你瞧,這棵桑樹最高枝條上的葉子,人夠不著,怎麼才能采下桑葉來?”
“用梯子唄!”小華佗脫口而出。
“可我家沒梯子。”
“那我就爬上去采。”
“也不能爬,你就站在地上不動,但是必須想辦法將枝頭上的葉子采下來。”
華佗站在那裏略加沉思,突然一拍腦門,喊了一聲:“有了”,便去拔了根長繩子,用繩子係上一塊小石頭,然後來到桑樹底下,使勁用力往那最高的枝條上拋。
繩子掛住了枝頭,華佗稍一用力,最上麵的枝頭就垂下來了,華佗一伸手就把桑葉采了下來。蔡醫生始終站在一旁觀看,這時高興的點點頭,說:“很好,很好!”
蔡醫生和華佗正要轉身進屋,突然身後傳來小孩們高聲的吵鬧聲,兩人回頭一看,原來庭院那邊有兩隻山羊在鬥架,鬥得難解難分,幾個孩子使勁在拉,可是怎麼也拉不開。
蔡醫生於是對華佗說:“你去想想辦法,叫那兩隻山羊不要再鬥了。”華佗並不直接走向山羊,而是又回到桑樹底下,在下麵轉了一圈,然後拔了一把鮮嫩嫩、綠油油的野草。
隻見華佗來到山羊麵前,嘴裏叫著“咩——咩——咩”,同時把手中的草送到它們的嘴前。這時,山羊鬥累了,肚子也餓了,見了綠油油的鮮草,自然是馬上停止了戰鬥,扭過頭來吃華佗手中的鮮草。小華佗順勢撫摸著山羊的頭,麵帶著勝利的微笑望著站在庭院門口的蔡醫生。
小夥伴們立即對眼前這個陌生的同齡人佩服不已,紛紛鼓掌叫好。站在遠處的蔡醫生連連點頭,口中喃喃地說道:“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小華佗憑借自己的聰明機智征服了蔡醫生,讓他欣然同意華佗作為自己的弟子。在蔡醫生的點撥下,勤奮好學的華佗的醫術突飛猛進,最終成為一代醫學大師。
無論是采摘桑葉,還是分開打架的山羊,華佗都是成功地運用了“引導法”。小華佗的身高無法夠著枝頭上的桑葉,他便用繩子將枝條引到身邊來,這樣桑葉便觸手可及;兩隻山羊鬥得難解難分,小華佗便把肥嫩的青草送到山羊嘴邊,山羊為了吃青草自然就不鬥了。
在生活中,當我們麵臨難題,尤其是勸阻打鬧、爭吵時,智取比硬取往往要有效得多,引導比強拉往往要有效得多。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遇事肯動腦筋的良好習慣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鼓勵孩子多提思路
對生活及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要啟發孩子找出多種解決的方法,讓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養成這樣的習慣,可使其終生受益。
2.在娛樂中鍛煉腦力
父母和孩子可一人拿一本《腦筋急轉彎》,相互出題,這樣就可以在娛樂中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
王戎談李
哪裏有思想,哪裏就有威力。
——雨果
魏晉時期有一個叫王戎的人,從小就聰明伶俐、智慧過人,被人稱為“神童”。
有一次,小王戎和同村的一群小孩們一起出去玩。大家一路打打鬧鬧,嘻嘻哈哈,不知不覺就來到了村外。
孩子們越跑越遠,一直到了郊外的路邊。一個眼尖的孩子忽然發現了什麼,抬起手臂指著不遠處說道:“喂,你們看哪,那邊好像是一棵李子樹,上麵還結有果實呢?”
大家順著他指的方向跑過去一看,真的是一棵又高又大的李子樹,上麵結滿了熟透的李子,樹枝都壓彎了。孩子們見了黃生生的李子,想起李子那又甜又酸的味道,饞極了,一個個直往肚裏咽口水,巴不得馬上吃到它。
領頭的孩子招呼了一聲:“喂,快上樹去摘李子吃啊,還等什麼呀!”。